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30岁的岳父

彭利华 《 人民文摘 》(

    我曾许多次想象他30岁的音容笑貌,想象近30年前他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冲锋。等我到了云南西畴烈士陵园,循着名字找到他时,见到的只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上面没有照片,“终年三十岁”的字样格外醒目。

    妻子伫立坟前,无声的泪水潸然而下。岳父牺牲时,她还不到一岁,在肃穆的追悼会上,她非但没有眼泪,还发出了婴儿特有的笑声,让一个个经历战火的钢铁汉子肝肠寸断。后来的很长时间,如何为她解释父亲的去向,成为大人们的一道难题。懂事后,当她得知真相时,反倒是沉默了。每当老师同学提起她的父亲时,她就像被针扎了似的,或生硬地应付两句,或逃到一个角落躲起来。久而久之,这成了她心中一个禁区,无人可轻易触碰。这种自闭式反应,看似一种逃避,其实蕴含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这种思念没有尽头,也不会有任何现实的结果,其间凝聚的那种痛便到了无法诉说的地步,她拒绝人们把父亲的荣光与自己联系起来,更回避那些怜悯的目光。她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些,因为,她只想有一个活生生的父亲,平凡而生动,哪怕只看一眼、说一句话都会让她心满意足。

    命运之神让妻子一步步走进了父亲的理想。大学毕业时,她被特招到部队,穿上了军装。历经一次次集训、一次次操课,她终于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每个军人面对战场,只有勇往直前的责任,没有后退半步的借口。

    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犹如一朵风雨中的白玉兰,稚气、纯净中透着坚强,让我无法释怀。特别是当了解她的身世后,内心除了感动,还有惊诧,我参军时所在部队与岳父竟同属一个集团军,我还聆听过史光柱、陈洪远等战斗英雄作的报告,而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离岳父很近很近,因为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冥冥之中仿佛有双无形的手在安排这一切,我和妻子的感情犹如夏日的阳光,毫无遮拦地迅速升温,不到一年时间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简单的家庭式婚礼上,我看到所有祝福的亲友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光,其中的潜台词不外乎“这从小没有爸爸的孩子终于拥有了幸福,她那早逝的父亲可以放心了。”我想如果岳父在天有灵,他一定不会缺席女儿的这一人生盛宴,他会充满深情地为女儿祝福,然后洒下怜爱、愧疚的热泪。

    所有关于岳父生平的点滴,都来自岳母断断续续的讲述。她向我勾勒的大致是这样一幅画面: 

    每每岳母谈及岳父时,我就像在品读一部爱情大片。她最初的无限美好渗透到相聚的每个细节,连对岳父少不更事的埋怨也掺杂着几许自豪,结束时则充满了人生的感慨。她无数次在设想,假如岳父当年性格不怎么样会怎么样?我理解她的心情。可人生没有假如,只有遗憾。没有假如的岳父尽管血洒疆场,但真实可爱、棱角分明,更加让人陡生敬意。

    人们都在追求飞扬的人生,其实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岳父是我的长辈,也是我人生的一面镜子。作为和平年代的军人,我时常叩问自己:一旦战争来临,我能否像岳父那样,哪怕克服重重困难也要笑赴沙场?面对名利得失,我只要想起岳父和烈士们如流星般一闪而过的年轻生命,心情就会平复许多,就会重新对生活充满感激,继续沿着自己的理想执著前行。

    去年国庆期间,我又专程去了一趟西畴。墓碑前,摆放一瓶酒、几支烟和一盆怒放的映山红。借着袅袅烟雾,我和“三十岁的岳父”拉起了家常,告诉他我们工作生活一切顺利,他的外孙健康成长……

    一抹如血的晚霞飘游在长空,把群山衬托得分外悲壮和苍凉。我把修缮一新的岳父的墓碑拍了下来发给妻子,照片配文:浊酒一杯家万里,英烈之名刻心底。

30岁的岳父
有一种爱叫“索取”
黑狼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