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兴病毒”频现 大城市成“易感区”

刘元旭 周琳 周婷玉 潘晔 《 人民文摘 》(

    2013年4月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信息显示,正在困扰长三角地区的禽流感病毒H7N9,是一种重配的新病毒。

    从埃博拉、艾滋病毒到SARS、禽流感,近30年来,20余种“新兴病毒”频频出现。多位专家认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使生物链发生怪异变化,旧的病毒不断变异,新的病毒悄然出现。

    “健康幽灵”频袭

    传播途径不明

    暂停活禽交易、扑杀高风险禽类、禁止活禽进城……我国多地正全力阻击H7N9禽流感疫情。

    “H7N9禽流感是一个全新的对手,没有明确的传染源,也没有明确的传播途径,因而也就难以切断病毒播散途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说。

    专家认为,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等多种原因,加速了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需要高度注意。

    上海生态学会顾问徐宏发教授指出,自然源疾病频频“关照”人类,根源在于我们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则”,才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和病毒的反噬。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年鉴中曾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使许多病毒和病毒宿主更为活跃;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森林与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蚊蝇大量滋生和繁衍;部分传染疾病的再度抬头等等,都是对环境恶化发出的警告。

    “生态疾病”加重

    大城市成“易感区”

    SARS最早出现在广东,这一轮禽流感发端于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一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成为“新兴病毒”的“易感区”。

    专家认为,这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向自然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破坏、环境恶化问题密不可分。大城市人口密集,容易受到病毒侵袭,且传播更具威慑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人迅速涌进大城市,密集度过高给环境造成更重的负担。先污染后治理、重经济轻环保的发展路径,让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边缘化”。

    “红色的热岛效应、灰色的雾霾效应、杂色的垃圾效应,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陷入刺眼的‘多色’。”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指出。

    追求口感和美味,喜欢活禽现宰现制,人畜接触频繁,也成为疫病传播的途径。据南京鸭业协会统计,南京一年加工销售的鸭子就有1亿只,大大小小生产加工鸭子的企业有100多家。

    放慢扩张的脚步

    多一点对自然的敬畏

    过度向自然索取、随意践踏自然,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切的忠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人们以为能随意改造自然,其实不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说,在自然面前,永远要心存敬畏,“人”字写得越小越好。

    王如松说,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应是发展的应有之义。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适应自然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产业要转型,不能再纯粹依赖高能耗。

    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也需要相应调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有鲜明的生态标识,发展才能更有质量。”王如松说。

“新兴病毒”频现 大城市成“易感区”
老年痴呆症可能将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