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由过去单纯的军品贸易,向联合研制、联合开发的层面发展。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将进一步扩大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不针对第三方,有利于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俄最近签署十年来最大军售合同,总金额或超40亿美元。
据央视《今日关注》2013年3月24日报道,就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之前,中俄已签署24架苏-35战机和4艘“拉达级”潜艇军售项目框架协议。这是时隔近十年后,中国首次向俄罗斯采购重大军事技术装备,总金额估计超过40亿美元。
中俄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据称,这次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的“拉达级”潜艇静音能力十分出色。这4艘潜艇将以“2+2”的形式出售,其中2艘将在俄罗斯建造,另外2艘在中国建造。而中国向俄罗斯采购的新型苏-35战机被认为是最接近第五代战机的第四代战机。在中国隐形战机服役前,苏-35可有效减轻中国空防的压力。
预计未来中俄两国还将达成更多新的军事技术合作合同,如S-400远程防空导弹、117S大推力发动机、伊尔-476大型运输机和伊尔-78空中加油机等。
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曾指出,俄罗斯与中国在军事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具有确保地区稳定的重要意义。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也在2月28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将进一步扩大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不针对第三方,有利于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4艘潜艇的订单
排在中俄合作项目之首
“拉达级”潜艇由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宝石”中央设计局研制,是俄罗斯第四代柴电动力潜艇。2005年11月,该级首艘“圣彼得堡”号下水试航。俄罗斯官方称该级潜艇比之前的“基洛级”更加安静,还采用了“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AIP)。得益于这一技术,“拉达级”潜艇续航力45天,水下最长停留时间25天。此外,该艇装备了高自动化的战斗系统,从而将艇员减至35人。
俄罗斯媒体此前称,中国向俄罗斯采购的“拉达级”潜艇,属于大型常规潜艇,水下排水量2300吨,采用AIP技术,水下续航力650海里,最大航速21节,可携带SS-N-16反潜导弹。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潜艇合同对俄罗斯至关重要,被排在普京批准的中俄合作项目之首。此次中国采购的4艘“拉达级”,有2艘在中国建造,舰载AIP设备可能为中国自产。
引进的“拉达级”潜艇主要有两个技术亮点:其一,该级潜艇使用了单双混合壳体结构,能有效减小潜艇的吨位浪费和湿面积以提升潜艇航速;其二是采用共形声呐,探测距离和精度都比传统声呐有所提升。有分析认为,这对中国潜艇技术研究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先进战斗机只卖给了中国
除了4艘“拉达级”潜艇外,24架苏-35战斗机也颇受关注。该型战斗机由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是苏-27战斗机的深入改进型号。它的最大飞行时速为2500公里,航程3400公里,作战半径1600公里。该机配备一门30毫米机关炮,用于携带导弹和各型航弹的外挂点多达12个,总载弹量为8吨。
中国向俄罗斯最新采购的战斗机应为苏-35S型,属于第4.5代战机。这也是俄军目前现役的苏-35战斗机型号。苏-35S于2008年首飞,采用AL-41F1S(117S)大推力发动机、“雪豹-E”被动相控阵雷达等俄罗斯最先进的机载设备。与中国空军过去采购的苏-27和苏-30相比,作战能力明显加强。此前,除了俄空军自用外,俄罗斯还没有向任何国家出售过这种战机,俄主要军售大户印度也不例外。
据悉,这批苏-35战机将由俄罗斯方面整机供应,中国将直接得到飞机成品。原因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目前正忙于生产歼-15舰载战斗机,无力顾及引进生产苏-35战机。由于中国空军还有大量战斗机部队使用歼-7、歼-8II等第二代战机,对换装的数量需求仍然十分迫切。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此前说,通过研究苏-35的发动机和雷达技术,中国歼-20将变身真正的第四代战斗机。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进入互补阶段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军事贸易伙伴。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全球武器贸易”报告称,中国的进口武器中有78%来自俄罗斯。
1992年6月,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由此成为中国空军现代化的开端。1996年底,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军售合同,其中包括18亿美元购买40架对地型战斗机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同年,中俄还签署了价值8亿美元的军舰采购合同。中方购入两艘“现代”级驱逐舰,而其中一艘正是现服役于东海舰队的“杭州”号。2003年,中国又从俄罗斯采购了24架苏-30战斗机,价值约10亿美元。此外,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军品还包括S-300防空导弹、“基洛级”潜艇和伊尔-76运输机等。
“中国与俄罗斯的军品贸易分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2003年,是大规模军品采购时期。2003-2010年,采购骤然下降。在这段时期,我们已经不是单纯的引进,而是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清华大学教授吴大辉认为,2010年后,就是第三个阶段。“因为我国已经实现了重大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所以不可能有大规模、成建制的军品引进。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俄罗斯的优势就是军工储备基础非常好,中国的优势则是工业化能力非常高。中俄军事装备未来可以互为补充。我们不当钱袋子、提款机,完全是以我为主的引进。”
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说:“中俄两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已由过去单纯的军品贸易,向联合研制、联合开发的层面发展。这样的技术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也为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军工企业注入了强心剂,对于两国来说都有很大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