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觉寺:古刹千年迷踪

宣立品 王松 《 人民文摘 》(

    在京西阳台山麓幽静的群山环抱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刹——大觉寺,这里屹立着一株清雍正年间种植的古玉兰,是北京“古玉兰之最”。我们来到了这个伴随着花香的大觉寺,这里虽为庙宇,却并无僧人,早在解放初大觉寺就不再焚香了。古木参天、清泉长流、殿塔楼阁、林木葱郁,是京西难得的一处幽静之所。

    大觉寺之美远不止于景致,作为千年古刹的大觉寺古有帝王将相亲临,今亦成为文人墨客汇集之所,古寺不但留有名人诗词、题字,还流传着一个个故事与传说,一代代博学之士来此探查渊源,拨开云雾得还历史以真相。

    御笔牌匾禅机无限

    沿着中路寺庙主体建筑拾级而入。大觉寺内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阔五间,梁、柱、枋、斗拱、门窗全是木结构,木色历经风霜泛出了一层灰白。殿堂歇山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正中悬挂一块满目疮痍的巨匾,上书“无去来处”,字迹虽沧桑却刚劲有力,向人们展示着它坎坷的境遇。尽管是乾隆皇帝御笔,但也敌不过风雨的侵袭。

    相传军阀混战时期,曾有败兵逃到此处避难,看到大雄宝殿檐下“无去来处”四个大字心里就犯了嘀咕,误解其意,认为“无去来处”是上天在冥冥当中暗示他们没有了去处,十分愤懑和恐慌,一气之下将匾上四个字刮了下来。其实“无去来处”的真正佛学含义为“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寓意佛祖和佛法无时无处不在。如今我们所见的匾额是后人的复制品,为了弥补历史遗憾,专家在乾隆的众多御笔作品中找到了无、去、来、处四个字整合了起来。

    大雄宝殿正中有一石砌须弥座,座上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像,背后带有木雕的背光。大殿正上方的盘龙藻井显示出皇家寺庙的威严。殿内悬挂着两块牌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常圆”,均为慈禧太后的手笔。

    从大雄宝殿顺石阶而上是寺院第三进院落。此处为无量寿佛殿,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带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大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门窗菱花全部为古钱式。无量寿佛殿前一棵大树震撼眼眸,只见树冠遮住了大半个院落,树身三五个人也搂不过来,身高数丈,还需仰视。原来这就是大觉寺的八绝之一千年银杏树。树围8.4米,需6人才能合抱,人称“白果王”。这棵岁数已达千岁的古银杏树,受到了历代文人骚客和王公贵族的赞美,乾隆皇帝就曾为它题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过了无量寿佛殿是第四个院落。正殿是大悲坛。这大悲坛是寺内的一座双层建筑,面阔五间,原为寺院的藏经之所。大殿的正门上方有一块匾,匾上清醇亲王敬书“最上法门”四字, 意指佛法最高境界。大觉寺里面帝王将相的御笔亲书举目皆是,遥想千年古刹当年之风光无限,感叹世事变迁反倒还了它一份清净。

    百年传言验明正身

    拾级而上,寺庙中轴线最高点处院落矗立着白塔、龙王堂,一方清泉沉寂于此。这里醒目的宝塔形似北海白塔,塔旁有一松一柏将其环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松柏抱塔”。对于此塔的来历,一直被认定为清代著名禅师迦陵和尚的舍利塔,200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异议,然而细细查访才发现迦陵和尚作为一代高僧在江西归隐圆寂,也建有一塔,一南一北两尊舍利塔究竟谁真谁假?

    关于这位迦陵和尚还有段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分,凡尘属寡人”,尔后悄悄回宫。寺内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乾隆皇帝走后,非但没有惩罚他,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死后还有乾隆为他专修了舍利塔。传说终归只是传说,其实,迦陵禅师1723年圆寂于江西庐山归宗寺,当时乾隆不满13岁,反倒是他父亲雍正与迦陵禅师有着十多年的情意。

    迦陵禅师缘何安葬在了北京?大觉寺为迦陵禅师而建塔是真的吗?不禁让人质疑。据《庐山归宗寺志》记载:“国师塔在寺右里许,即古灵溪观地,塔惟衣钵,真身迁北京西山大觉寺矣,塔左有御碑亭。”原来,雍正四年迦陵禅师圆寂后曾被葬于江西庐山归宗寺,后奉雍正之命于雍正六年十月将其灵骨迁移至京西大觉寺,塔铭曰“国师圆通妙智大觉禅师传临济正宗三十四世迦陵音和尚塔”。在灵骨被迁之后,庐山归宗寺弟子们又为迦陵禅师建造衣钵塔以当胜迹,并于同年十二月,得到雍正皇帝褒赐的碑文,追赠迦陵性音和尚为“国师谥圆通妙智大觉禅师”,并于迦陵衣钵塔旁立碑石以示恩宠绵延。所以,江西庐山归宗寺国师塔实为迦陵禅师衣钵塔,而迦陵禅师真身舍利塔应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塔院内。

    尽管迦陵和尚舍利塔确定在大觉寺,但是不是眼前这个白塔呢?我们从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答案。“大觉寺塔院是在寺南约1.5公里处的一座寺庙附属建筑群,是清代大觉寺内僧人圆寂之后灵骨安葬之所。上个世纪70年代塔院遭到破坏,迦陵禅师的舍利塔塔身已不复存在,目前遗址只能看到塔基部分。”工作人员表示。

    推翻“大觉寺白塔即迦陵和尚舍利塔”这一论断后,静下心来仔细欣赏一下这座白塔。塔为典型的藏传覆钵式白塔,砖石结构,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塔高约15米,下有八角须弥座,中部是圆形塔肚,上方是细长的相轮,顶上饰有宝盖。塔座为八角形,正面朝东,上枋和下枋雕刻仰俯莲花,四周由祥龙、葵花、牡丹、莲花、西番莲等图案砖雕构成。塔身上宽下窄,正面有焰光式塔门。塔身上面的相轮共有十三层。最上面是华盖,金属华盖上雕刻有一圈“佛”字,共16个,华盖下还悬有风铃8个。塔旁松柏据古树专家估测,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树龄。古树的树龄、白塔的形制、塔身的纹饰,以及大觉寺殿堂内供奉的多尊具有明代早期藏传佛教特色的佛造像,似乎都在印证着这座白塔的身世。如今,专家推断这应是一座建于元代末期或明代早期的“佛塔”。所谓佛塔,是为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而非某个僧人的真身舍利塔。另据大觉寺现藏清代道光八年(1828)文札记载,当时寺院住持真觉和尚向宛平县衙禀报大觉寺内各处建筑等渗漏、坍塌、损坏的情况,其中提到“佛塔一座,不齐。龙潭栏杆鼓闪,龙王堂瓦片脱截……”那时即把大觉寺白塔称之为“佛塔”。至于该白塔确切的建塔年代,恐怕只能有待于求证到更明确的文字史料,或者对于该塔进行考古性发掘后而得出的结论了。

    下山经南配院四宜堂,院内的白玉兰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清代迦陵禅师亲手种植。这株闻名京城的玉兰树是人们竞相观赏的佳物,从清代的爱新觉罗·奕绘、顾太清夫妇、纳兰容若、爱新觉罗·溥儒,到现当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张伯驹、季羡林等都曾在此驻足。走出大觉寺,感受到千年古刹闻名之缘由,不仅有古树、名花、泉水,更有那陶冶性情、沉寂悠然的修心之功。

    摘自《文化月刊》2012年第5期

李岚清:艺境情怀说篆刻
四大城市的独立书店
单向街,又一家书店开始“流浪”
大觉寺:古刹千年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