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风入松、光合作用等多家书店关门之后,北京单向街也“打包”搬家。但与很多其他实体书店相比,单向街是幸运的,上千名读者捐助它的搬迁,共募捐23万余元。
这是这家民营实体书店的第二次搬迁,其搬迁的原因是“与所在商圈蓝色港湾的优惠合约到期,回归正常的房租无论如何无法承受”,而未来在新的营业地“下一步的涨房租还有搬家所需的十几万,对于刚刚恢复元气的书店而言,都无疑是一次重创”。缺钱的困境,几乎是所有那些实体书店面临的困难和考验,这几年来为数不少的实体书店,就是因此而变得生存困难,举步维艰,以至最终倒闭。
除了单向街未来的命运让人担忧之外,再就是它的这次不得已的搬迁。2006年1月1日,单向街书店在圆明园正式开业,之后搬至蓝色港湾,这次又因房租高涨而迁,这令许多读者、网友十分感慨,“新的单向街将出现在东四环外一家名叫朝阳大悦城的商场里。这距离它最初的安身之所已相隔25公里。北京太大,从西郊到东郊,它走了这么远,只是想在偌大的都市里寻找一个立足之地”,他们说这是单向街“流浪”的开始。这种心理、这种情绪,是很带有一些惋惜、留恋、怀念甚至伤感的意味了。
在京城文化圈子中,人们有一个共识:单向街,是人文地标,是梦想家园。文学或文化名人的沙龙和讲座常在这里举行,吸引很多的文学青年和文艺青年。单向街经营者追求的是,“书店除了卖书之外,在自己的装饰和活动组织上,能够把书的灵魂发挥到更大”。
但是,像其他实体书店碰到的矛盾和困难一样,当理想和精神面对物质的现实无法抗衡时,很多读者还是非常忧虑:几年后,这里的租金也会上涨,那时,谁知道这个流浪者是不是又要被驱赶到东五环、东六环?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那些总在拆迁的艺术区,那些同样曾经暂居在圆明园的艺术工作者,最终只能栖息在城市的最边缘。这样的小小人文书店,没有了栖身之所,只能流浪吗?
这几年,民营书店生存困难、相继倒闭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有的媒体评论说:在这个文化已经成为热门产业的时代,民营书店的倒掉似乎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局面。有人说惋惜,有人说大势所趋,有人说“有书店,感觉才好”。
一个城市就真的不再需要书店的存在了吗?城市和书店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通衢大道,还需要“软性”的文化,书香弥漫的书店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不是有人把城市的书店生活形象地形容为一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样的能够给人们带来静谧、深邃的体验,能够安妥灵魂的书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更多的是具有了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符号的意义。
一个伟大的都市不完全看它接待了多少高贵的客人,还要看它接待了多少精神流浪者,而且让他们在那儿可以和平共处。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几个反映城市特色的民营人文学术书店,它们是我们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它的经营和管理,应该参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标准来予以扶持。
为了不让书店再流浪,大都市应该为我们的书店留一个位置,这其实也是为我们的心灵留一个安妥的位置,为我们的灵魂留一个皈依的位置。
摘自《中国保险报》2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