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情定油菜的农民院士傅廷栋

刘我风 韩晓玲 宋荣成 《 人民文摘 》(

    傅廷栋的名字,和“波里马”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它被国际油菜界尊称为“傅氏波里马”,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菜种植进入杂交油菜时代的步伐。

    傅廷栋的名字,和“波里马”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国际油菜界无人不知的这个名词,奠下了杂交油菜选育的第一块基石。

    1972年,一个春天的早晨,在校办农场金黄色的油菜地里,34岁的傅廷栋发现了19株“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从此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油菜育种实践。

    作为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它被国际油菜界尊称为“傅氏波里马”,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菜种植进入杂交油菜时代的步伐。

    1991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8届国际油菜大会,将国际油菜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章授予傅廷栋,这是该奖首次被亚洲科学家获得。德国的罗比伦教授致辞说:“傅廷栋教授的发现为油菜利用杂种优势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情定油菜”的“同志仔”

    1938年,傅廷栋出生于广东郁南的连滩镇,5岁时父母双亡,叔叔待他如己出。1954年,16岁的傅廷栋从农校毕业,分配到中山县一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都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革命,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深深感召着年轻人。傅廷栋在他们的带领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同志仔”。

    当时还是互助组合作社时期,珠三角发生严重的二化螟和三化螟灾害,不少稻田收成损失在七八成以上。看着老农们坐在颗粒无收的田头痛哭流涕,“同志仔”傅廷栋心情十分沉重,他和同事天天下田调查,通过查资料、做试验,总结出了“预测预报,灯火诱蛾,摘卵块,培养寄生蜂,撒毒土”的综合防治技术,尽最大力量为农民减少损失。

    当年这一次牛刀小试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这也让傅廷栋深刻感觉到农业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科学,自己储备的知识远远不够用。1956年,国务院发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高等学校”的通知,18岁的傅廷栋获准报考,以第一志愿考取了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大学本科毕业后,傅廷栋留在华中农学院当了两年助教,报考了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跟着刘后利教授,傅廷栋开始着手研究油菜遗传育种。就这样,傅廷栋一头扎进了油菜试验田。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1992年,傅廷栋选育的我国第一个低芥酸杂交油菜品种“华杂2号”问世。此后,他和团队其他成员共育成优质“华杂”系列杂交种共36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亩,创造经济效益约45亿元。

    正是在傅廷栋院士和全国同行们的努力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杂交油菜的国家,杂交油菜已占油菜总面积的70%;同时也是最大的油菜生产国,占全世界近1/3,而湖北油菜生产在全国连续十几年名列第一。科技创新对产业产生了巨大推动力量!

    傅廷栋院士并没有因此停步。1999年,他在田间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它与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油菜的不育胞质均不相同,不育性稳定、彻底,为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傅老说:“恢复系正在寻找之中,有些国家已与我们联系,希望能利用这种新的不育材料进行研究。”

    与此同时,针对国内食用油供求矛盾较突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等情况,他带领团队将研究重点放在选育科技含量更高的品种上,使之既高产、含油量更高,又适合机械化生产。

    2007年,傅廷栋等11位科学家向中央有关领导递交报告,建议国家每年投资2亿元设立“稻、麦、棉、油菜、玉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重点专项,实现“20年增产30个百分点”的目标。项目获得批准,这意味着这项课题将获得国家史无前例的支持力度。其中,油菜部分由华中农大主持,傅廷栋亲自担任专家组组长。

    说起这件事,他就非常高兴:“我们要联合全国几十个油菜研究单位的力量,争取今后80%的杂交品种出自这个课题组。”

    获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

    1991年7月,四年一度的全世界油菜科学家盛会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近50个国家、地区的680多位代表出席。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专门为傅廷栋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授予他“杰出科学家”奖章和证书,这是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以表彰他“在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及发展国际杂交油菜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2008年12月,傅廷栋入选“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评选。颁奖词这样写道:一朵小黄花,开遍五洲四海,为田野播撒黄金;30年沧海桑田,他奠下杂交油菜选育的第一块基石,培育出11个杂交油菜优质品种,为中国,也为世界“加油”。 

    尽管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油菜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却不赞同外界的一些美誉。他强调:“千万不要说我是‘杂交油菜之父’。我有个头衔倒是实实在在的:国际油菜理事会主席。”

    在华中农大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基地,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戴着草帽、身穿大褂的“老农”在忙碌。几十年来,都坚持在田里观察、研究,每年带着研究生在甘肃夏繁基地同吃同住。他还时常深入农村,了解油菜生产情况,进行实地指导。

    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的熊秋芳这样介绍傅廷栋:“71岁的人了,膝关节长了骨刺,现在还坚持每天按时下地,周末打他办公室电话,一准能找到他。”在他的影响下,油菜大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埋头做研究。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巨大荣誉,傅廷栋显得非常平静。“今后,希望能在‘双低+杂优’的基础上选育出抗病型的高含油量良种油菜,并降低施肥量,实行机械化、集约化种植,让油菜更大程度上造福于民。”他说,“每天还要下田几次,希望配制出更好的品种,来提高油菜花的产量,这样才没有遗憾。”

    傅廷栋的金色油菜梦想仍在延续……

    综合自《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政策》

老领导的退休生活
王喜斌:最高军事学府掌门人
王蒙的仕途与人生
情定油菜的农民院士傅廷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