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是毛泽东接班人首选
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继续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场合宣传刘少奇和邓小平,多次明确地透露出自己把刘少奇和邓小平作为接班人看待的信息,力图使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刘少奇和邓小平。
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的工作分为第一线和第二线。毛泽东退居第二线,刘少奇、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两位接班人,主持中共中央第一线的工作。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处理;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对繁重的党、政、军日常工作进行决策和处理。在刘少奇、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第一线工作的前期,总的来说,毛泽东是满意的。
但是,随着刘少奇、邓小平为了恢复在“大跃进”中伤了元气的国民经济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这些措施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完全必要的),随着刘少奇、邓小平在实际工作中对“大跃进”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左”倾错误指导方针的纠正,随着刘少奇、邓小平在探索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实践上的深入,他们与退居二线的毛泽东之间出现了分歧。
这样,林彪、江青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十年内乱,把刘少奇打成“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迫害致死;把邓小平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流放江西。
王洪文的“直升飞机式”升迁
“九·一三”事件使毛泽东受到极大的精神打击,大病了一场,从此身体日渐衰弱,进入了暮年。但是,愈是年老体弱,毛泽东选择接班人的心情愈迫切。
王洪文出身农民,当过兵,务过工,因在“文革”初怀着个人野心扯旗造反反而“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上海市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主要负责人。以后,又紧跟张春桥、姚文元发起所谓的“上海一月风暴”,搞乱上海而闻名全国。从上海国营第十七棉纺织工厂出来的所谓“产业工人的代表”王洪文便“脱颖而出”,受到毛泽东的注意。经过观察、培养和锻炼,王洪文“直升飞机式”地被提拔到高位。在1973年的中共十大上,毛泽东选择了38岁的王洪文担任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王洪文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后,毛泽东曾经对他寄予厚望。
从1973年9月12日到1974年5月29日,毛泽东先后16次让王洪文陪同,会见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便在各种场合树立他的形象,增加他的政治活动经验。逐渐地,中国人都知道了王洪文;而在英语世界,“Wanghongwen”也成了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
对于毛泽东的这种做法,一位英国记者作了如下评述:“38岁的上海造反领袖王洪文,已明白无疑地成为毛的继承人。毛在中共十大之后每一次会见外国首脑,坐在他两侧的总是周和王。……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王是他的接班人。未来的中国,是王洪文的中国。”
“毛显然已经吸取林彪事件的教训,不再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入中共党章。但是,毛仍明确地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因为毛毕竟已是80老翁,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毛在生前指定接班人,为的是在他突然亡故时,可以使人口众多的中国,有一个众所公认的领袖,避免中国的内战和混乱……”
“四人帮”搞掉了王洪文“接班人”地位
中共十大以后,王洪文曾主持过一段中央日常工作。实践证明,他根本不具备作为一个中共中央副主席应当具备的治国安邦的基本素质,没有能力担当如此大任。
接见外宾是件严肃、庄重的国事活动,王洪文深知这一点。在外宾面前,他正襟危坐,不露轻浮,但本性难移,时间一长,他开始随便起来,斜倚歪坐,二郎腿也跷起来了。1974年9月4日,毛泽东在书房接见多哥总统亚德马。对于政治敏感的人们忽然发现王洪文没有参加会见,坐在毛泽东身边的,是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此后,这位王副主席再也没有接待过外宾,怎么回事?
王洪文的问题并不出在接待外宾的坐姿上,而是因为他和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抱得太紧。
当上副主席以后,王洪文发现,自己既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干部合不来,也与以叶剑英为代表的军界人士搭不上话,他还是与在“文革”中同时爆发的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比较能谈得来,这四人产生了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于是四个人开始紧紧抱成一团,党内有什么事情,他们总是事先商量,意见一致。许多党内的重要文件也仅在四个人当中传阅,阅完不转给政治局其他人,直接作出决定。
王洪文等四人的活动触动了毛泽东的政治神经,他最容忍不了的就是背对他的宗派活动。1974年7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第一次对这四人的帮派提出警告。他指着他们说:“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此后,王洪文再没有参加外事活动。虽然如此,毛泽东仍然期待他改正过来,但他很快失望了,王洪文行动依然。
12月23日,在四届人大召开前夕,王洪文为了能使“四人帮”组阁,再次飞往长沙去密见毛泽东。毛泽东对此极为恼火,他当着周恩来的面批评王洪文:“你不要搞四人帮,不要搞宗派。搞宗派要摔跤的。”“我几次劝你,不要几个人搞在一起,你总是听不进去!这一次,你既然来了,就多住三天,好好想想,写个书面检查给我!”
至此,毛泽东对王洪文彻底失望,王洪文的“接班人”地位就此告吹。
王洪文大概没有明白,自己从一个工厂保卫员是怎样爬到权力最高峰的。在短短10年间,他迅速走过了从兴起到辉煌,然后再从辉煌到衰亡的过程。1976年10月的雷声一响,王洪文就走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末日。
摘自《中南海人物春秋》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