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眼徐邦达

◎陈苏 《 人民文摘 》(

    徐邦达被称为“国眼”,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中国书画鉴定三大家;人送雅号“徐半尺”,书画鉴定时,他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已辨真伪;他被海内外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中央电视台曾以“国宝”为名,为他摄制专题片;在他80余年的鉴定生涯里,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到传世名迹三四万件;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全部经过他的鉴定……

    2012年2月23日,101岁的徐邦达驾鹤西去;2月29日,八宝山,千人送别,无数人唏嘘,世间再无“徐半尺”。

    辨画第一人

    徐邦达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为《富春山居图》验明正身。

    上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在上海看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乾隆皇帝屡屡题赞,另一幅则题字示伪,已雪藏200年。徐邦达经过反复比对、考证、鉴定,推翻了定论,认定乾隆题赞的实为赝品,是沈周所仿,另一幅才是黄公望的真迹。原来,沈周仿品先入清宫,乾隆大加称赞,后来又有人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敬献,乾隆让别人在这个真图上题字,把真的说成假的。此时,徐邦达才20多岁。

    共和国成立以后,徐邦达被调到文物局文物处做业务秘书,主要负责收集、鉴定古书画。此后数十年,收集、鉴定古书画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1953年秋,徐邦达赴故宫博物院参与绘画馆的筹建,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0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凭着一双慧眼,徐邦达拯救了一大批国宝级书画文物。徐邦达擅长“沙里淘金”,许多珍贵文物就是他从被处理的厄运中“发掘”出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他到全国各地做书画鉴定,在青岛博物馆的“次等文物”里发现了国宝级珍品、书法家释怀素的唐摹本《食鱼帖》;在云南省博物馆的一堆要处理的“次等文物”中,他发现了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983年6月,文化部文物局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人组成。“七人鉴定小组”,开始了为时8年的全国范围内古代书画“普查”。这次巡回鉴定,专家们跑了全国很多博物馆,包括地市级甚至县级博物馆,过目古代书画10万余件,很多好的东西、以前认为普通的东西见了天日,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和《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两套大型丛书,至今依然是书画考据必备的工具书。

    在徐邦达的全力呼吁下,国家拨专款收购了宋代张先的《十咏图》、晋朝索靖的《出师颂》,这些名作现在都成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2001年10月,徐邦达回海宁住了十来天。海宁徐邦达艺术馆工作人员马徐浩的朋友带了20多件藏品给徐邦达看,让马徐浩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徐半尺”。“一幅郑板桥的竹子,刚把画拉开,最多也就露出几片竹叶,徐老就说,‘这是郑板桥的画,但是是假的’。”二十几幅画,他都是打开一点就能辨真假。

    人们赞叹徐邦达那双“慧眼”,而他自己却认为“只在用心”,只有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资料烂熟于心,才有鉴定时的得心应手。

    徐邦达常说“鉴定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博古通今的才智,更需要实事求是的品格。不少人曾想重金收买他,希望他指假为真,换取暴利,他都断然拒绝了。

    因此在艺术市场上,徐老的鉴定可谓金字招牌,甚至对他鉴定意见的信赖超过很多民国甚至清代鉴定名家。一方面,他的真才实学令人信服;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他对待鉴定的严肃。他生性耿直,不因人情所动,更不会因利益而屈笔伪题。所以,只要他鉴定过的东西,那是绝对的抢手货。

    诗书画三绝

    徐邦达凭借鉴定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熟知,除此之外,徐邦达还集收藏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作家于一身。

    徐邦达慧眼之练成,离不开父亲的熏陶。徐邦达出生在上海,他父亲徐尧臣在上海做丝绸生意,做得很大,喜欢收藏书画。徐邦达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看他喜欢,14岁时便为他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李醉石、赵叔孺教他诗词歌赋及绘画。之后,又跟随上海著名书法家、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学习书画鉴赏。

    上世纪30年代,徐邦达就曾协助书法家、画家、政治活动家叶恭绰和吴湖帆筹办第二届全国美展古画陈列及上海文献展览。当时他发表了两篇文章,《全美古书画展批评》和《上海文献展览会古书画提要目录》,影响比较大。此时上海对外开放,汇集了国外以及全国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增加了他的眼光和眼力。

    上世纪40年代,徐邦达已经名噪江南。书画和鉴定双修,这是徐邦达的过人之处。也是这段时间,徐邦达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而第二次画展,却是在半个世纪之后。1991年4月3日,徐邦达画展在台湾清韵艺术中心举行。1997年7月6日,徐邦达第三次画展在南京金陵艺术馆举行。此时,徐邦达不仅为鉴定大家,也以丹青圣手和诗人之名在业界广为人知。

    原海宁市作协主席朱明尧与徐邦达有过几次会面。说起徐邦达的成就,朱明尧颇为佩服:“故宫博物院杨新副院长曾经评价他有3个第一:鉴定古书画最多;古书画鉴定的著作最多;古书画鉴定传授的学生最多。”

    不过徐邦达很谦虚。1997年,《浙江日报》副主编傅通先请一大批书画名家都写一个“寿”字做《百寿图》,启功、沙孟海、赵无极都在其中。傅通先在南京见到正在办展的徐邦达,“请邦达先生题《百寿图》于书法件右上。徐老展开一阅,未表同意。他说他只是一分子,随即在书法件左下不显眼处写了一个‘寿’字,并署上姓名。”事后,傅通先既有失望感,又钦佩徐老的谦逊。

    海宁西山脚下,徐邦达艺术馆。这里环境清雅,背靠西山,前临硖川,依山傍水,占地5.5亩。这地方是徐邦达先生自己选中的。当时,他一走到这个地方,就特别有感觉。2003年,艺术馆开馆时,徐邦达专程回来,捐赠了100多件书画,其中包含80多幅他自己的作品。

    “古书画这玩意儿,世世代代都是在相互捣鬼相互骗。”即使火眼金睛如徐邦达,同样不敢小觑假画的泛滥。他用自己的一生融入古代书画艺术之中,融入故宫博物院的红墙高瓦之间。可他留给世人最意味深长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收藏不要太往钱里钻,它就是玩玩情趣而已!” 

    综合自《钱江晚报》《新民周刊》《嘉兴日报》

国眼徐邦达
马连良:须生泰斗留千古绝唱
易建联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