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王光美兄长的传奇一生

杨芳 《 人民文摘 》(

    最近,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央视一套热播,讲述一对共产党员假扮夫妻,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故事。相比之下,身为原型之一的王士光夫妇,现实生活中却一直低调而平静。他们相濡以沫度过了65年时光,直到2003年王士光(王光美的兄长)在北京去世。如今,妻子王新依然在世,已经89岁的高龄了。 

    扮演假夫妻

    本名叫王兰芬的王新出身于东北一个颇有名望的官绅家庭。“九·一八”事变后,父亲把女儿王兰芬送到天津亲戚家中。第二年,还在读中学、年仅15岁的王兰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她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是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按照计划,15岁的王兰芬即将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一所分校学习。

    这一天,她到指定地点来接头。一个陌生的男子告诉她“党交给你的任务变了”,需要她和一个男同志组成名义上的家庭,掩护对方做通信工作。 

    后来,王兰芬才知道,这个接头人正是当时的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

    连恋爱还没谈过,怎么能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结婚?也许是看出了小姑娘的心思,姚依林劝解说:“党员嘛,个人要服从组织,党相信你会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在回忆文章中,王兰芬说自己无言以对,表示坚决服从。 

    与此同时,也有人去做男方的工作。他就是“一二·九”运动表现积极的王光杰(王士光原名)。这个清华大学电机系的高材生同样出身名门:父亲王治昌曾经担任北洋政府的农商部工商司司长并代理过总长,六弟是解放后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光英,大妹则是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为了不碰钉子,后来担任交通部副部长的葛琛先试问了王光杰3个问题:婚否、有无对象、有无目标。他爽快地答以“我是‘三无’”,并表示要“打败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再结婚”。 

    多年后,已经是耄耋老人的王兰芬,依然记得对这位假丈夫的第一印象:脸色苍白,头发乱得就像倒伏的麦子。而王光杰看见这个拖着辫子的小姑娘也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么小?”

    看到这样的情景,姚依林赶快把话题岔开,建议两人理发烫发。他也早已在英租界一个小洋楼上为他们租下洋房。考虑到王兰芬年龄太小,姚依林又找了一位40多岁的烈士家属及其孩子,扮成他们的婶母和弟弟。

    接下来的场景几乎和电影中展现的一模一样:在这幢三层小洋楼的楼顶,每天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王光杰用绒布把发报机的电键包裹起来,聚精会神地发报收报。

    结成真伴侣

    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假夫妻”,但也有“真情侣”的时刻。一次,王光杰持续高烧,虚弱地躺在床上,王兰芬就像真正的妻子那样日夜守护。这让王光杰很感动,他甚至回想起第一次见面时,无意中伤害对方自尊心的那句话,不由得道歉说:“论年纪,你比我小,是我的妹妹;按党龄,你比我入党早,应该是我的姐姐。” 

    据说,两人的感情得到升华缘于一次遇险。一天晚上,周围出现“情况”,王氏夫妇只得离开这个家,找一个旅馆躲起来。他们观察了旅馆的房间和地形,研究了脱险的办法和途径,思考着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王光杰想着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存电台,掩护王兰芬脱险;王兰芬却思量着王光杰是电台的负责人,应该牺牲自己掩护他脱险。他们悄悄地讲出各自的心事,结果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终于有一天,王兰芬忍不住了,问他说:“老姚和葛琛都问过你,你的‘三无’怎么样了?你为什么吞吞吐吐地不回答,为什么还脸红?”王光杰大胆地说:“因为有了你。” 

    “你的心思我早就看出来了,就是怕羞不肯说。”王兰芬很是爽快。 

    “我现在向你请求,我们结婚吧!”王光杰借机说。 

    1938年12月26日,经过组织批准,这对假夫妻正式结为真伴侣。 

    久别重逢

    1939年,秘密电台撤销后,根据组织的安排,这对新婚夫妇又来到平西根据地,并更名为王士光和王新。1940年春天,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他们各自随着部队转移,就此失去了联系。不久,甚至传来了王新牺牲的消息。 

    在同事们的眼中,那时的王士光变得孤独极了。据他的外甥、刘少奇之子刘源形容,他以前是“察明(charming)酷(cool)毕帅呆啦”的四公子。但此时,他衣服又脏又破,大小也不合身,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候,他嘴巴干裂成一道道血口子,眼窝也变得深陷。 

    他唯一的寄托似乎就是工作。由于表现优异,还获得了由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司令部和军区政治部联名授予的“特等功臣”奖旗和“人民功臣”银质奖章。 

    此时,这位“电信大王”已经步入中年。据说,当时给他介绍对象的不在少数,一个女同事向他表白,得到的回复却是“不考虑”。 

    王士光和王新的小女儿王更说:“在革命年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夫妻俩如果3年没有任何音信就可以重新再找了,但我爸妈都不,都互相等着。” 

    1947年年底,通过报纸上刊登的丈夫的模范事迹,王新从牡丹江来找王士光,分别多年的夫妻终于重逢。

    两人见面竟也没有别的话说,沉默了片刻,王士光才激动地说出句话“我可以抽烟吗?”王新向来注重仪表形象,也从来不抽烟的,这时也用颤抖的声音回答:“也给我一支烟。”

    革命感情大于夫妻情分

    没人料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切却成了王士光的罪证。1949年以后,王士光先后担任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副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的副局长和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你们夫妻搞秘密电台时为什么没有被捕?”“你为什么要坚持等你妻子8年之久?”“你们夫妻为什么不相互揭发?”当时有人这样问。 

    1968年8月11日,王士光被投入秦城监狱。不久,妻子也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两人再度天各一方,直至王士光8年后出狱。 

    “我们其实是工作关系。过去是他做秘密电台我做助手,后来他担任领导我就把家里打理好。”王新这样总结自己的这段传奇婚姻。“革命”、“党组织”、“任务”这些关键词,成为他们婚姻的最大特色。

    随着革命年代逐渐远去,这对共同经历风雨的夫妻,最终回归寻常生活。离休后不久,王新患上了老年忧郁症,像孩子一样寸步不让王士光离开。有时候,她病情波动起来特别爱发脾气,甚至很不讲理,连女儿王更都替父亲感到委屈,可是王士光总是默默地包容一切。 

    如今,偌大的房间里只有女儿和保姆陪伴着王新,她已基本上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时常坐在轮椅上发呆。不过,当有人趴在耳边,大声说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几个字时,一直面无表情的王新,脸上会透出一丝微笑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9.29

田家英死于谋杀?
王光美兄长的传奇一生
我与父亲周信芳的生离死别
林彪手下“四大金刚”的暮年生活
“大总统”曹锟下野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