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一部小说《红岩》红遍中国,其主人公江姐及其原型江竹筠更是家喻户晓。40多年过去了,江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依旧高大,但其子彭云在解放后的生活状况却鲜为人知。
幼年痛失双亲,由大妈抚养成人
关于自己的家庭和双亲,彭云轻易不肯言及,大概是小的时候受到了较大的刺激的缘故吧。
记得那是在1965年8月,彭云刚入伍,来到哈军工学院。经过短暂的入伍训练后,10月初他就被送到当时驻防在齐齐哈尔市榆树屯村原陆军第23军69师当兵锻炼。去之前,学院考虑到彭云的安全,决定让他化名为李实。到了部队后,同学们对彭云一直以李实相称。可不久后,彭云还是被一位细心的战士认了出来,团里顿时传得沸沸扬扬。团里看到实在瞒不住了,就请示哈军工政治部,要求公开李实的真实身份,并要求他给全团干部战士作一个公开的传统教育报告。这一请示很快获准。
1965年10月底,彭云在206团大礼堂第一次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成长过程。讲到母亲江姐时,他说:对母亲,我没有一点直观感觉,只有一张和爸妈的合影。对着那张合影,彭云的眼圈有点红了,会场也鸦雀无声。彭云为人很实在,实话实说,没有一点做作。
彭云两岁时,父母就双双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大妈对他说,他的父亲彭咏梧先去了华蓥山游击队,随后母亲江姐又被派去。临行,为把彭云托付给谁,江姐很是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江姐还是想起了彭咏梧在家里的原配妻子谭正伦——彭云的大妈。谭正伦又名谭政烈,人称幺姐,是彭咏梧在读大学时由家里包办成婚的,婚后一年幺姐生了彭云的哥哥彭炳忠,长彭云8岁。这本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但大度的幺姐认可了这件既成的事实。听大妈说,当地下党组织请她抚养彭云时,她的心情是很矛盾的,既感到委屈但又心疼孩子。不过,不管怎么矛盾,善良的幺姐还是把彭云接收下来。1948年2月,幺姐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来到了重庆,从江姐的战友手中接过一岁零十个月的彭云。
1948年3月底,身在川东游击队的江姐接到表弟谭竹安的来信,得知幺姐带着彭云和炳忠来到重庆,并实心实意地抚养彭云时,对幺姐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江姐给谭竹安回信说:“你给了我温馨,给了我鼓励。我把你的信看了两遍。的确,我感到非常的愉快!幺姐成了我不能忘记的人物……”
1948年6月,江姐在万县因被叛徒出卖而被捕。敌人知道,负责川东游击武装的彭咏梧牺牲后,唯有江姐清楚共产党游击队的情况,于是对江姐施用各种酷刑,但得不到任何口供。敌人心生毒计,派出特务四处搜捕彭云,想以此迫使江姐就范。
深明大义的幺姐深知保护好彭云对党的事业的重要,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谭正伦,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四处躲避特务搜捕的动荡生活。她频繁变换住址,巧妙机智地与特务周旋,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
1949年8月26日那天,江姐自知敌人可能会对自己下毒手,就给组织和幺姐留下了一封遗书。没有纸笔,她巧妙地用棉花烧成灰,加水制成墨水,再把吃饭用的竹筷子磨成细竹签做笔,把信写在了如厕用的毛边纸上,托被我们策反了的监狱看守带给了谭竹安。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江姐遇难,年仅29岁。这封遗书就成了她留给彭云的唯一遗物。遗书中江姐对组织和幺姐写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讲到这里彭云极度地伤心,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台下干部、战士们也是一片唏嘘……
立志从军,破格被哈军工录取
青年时代的彭云身材瘦小,肩膀很宽,一米六零左右的小个头,略大脑袋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讲起话来是麻辣味特足的四川调。1965年6月,彭云在重庆高中毕业了,彭云决定继承父业,选报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当决心定下来后,问题就来了。哈军工是军校,考生的身体条件要求不同于一般的大学,身体方面最低的要求是满足陆军服兵役的条件。彭云体重不够,只有92斤,还戴着一副600度的高度近视镜,第一轮体检就给刷下来了。后来,了解了彭云的特殊情况后,学院院长刘居英少将一锤定音,破格录取彭云!除了他是著名烈士江姐子女这一根正苗红的特殊缘由外,还因为彭云是那年四川高考的理科状元,这个条件太过硬了!清华大学招生的老师早就盯上了他,几次找他做工作,劝他去清华学习。
说到哈军工,彭云说自己当年铁了心要读军校,大妈对此却是反对的,大概是舍不得他离开她身边吧。临行,大妈流着眼泪送彭云去报到,但兴奋中的彭云却没有多想,到了报到地点,还相约几个知己到附近的饭馆大吃了一顿。多年以后,彭云很为自己的少不更事而后悔不已。
大妈是在1976年离世的,那时,彭云已经在北京成家立业。采访时,彭云说:“大妈退休后和哥哥一起住在成都,1974年我儿子壮壮出生,1976年,就在大妈准备到北京来看孙子的前一天,亲友们在成都为大妈饯行,她突发高血压去世了,那年才59岁。没想到大妈会在上火车前的最后一刻突然离世,没能在我这里享受到天伦之乐。”
锲而不舍地求学,终成一代学术中坚
1975年8月,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电子研究所当工程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国同时开始招考研究生。一心好学的彭云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决定报考中科院计算机所的研究生。彭云讲,当自己把想法报告了所领导之后,领导很支持他,特批了一个月的假期,让他作准备。工夫不负勤快人,研究生考试顺利通过。刚读了一个月,又来了机遇,国家开放了公派留学的政策。有了上次考研的经验,经过一番苦苦的努力,他再次如愿。来到美国后,进入马里兰大学,选取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这是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一切新的东西都吸引着彭云。经过十年动乱的折磨和熬煎,像久旱的禾苗逢上了甘露,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各国的留学生每学期都选修三门课程,可彭云每学期都要选修五到六门。当时,除了每天保证6小时睡眠,其余时间彭云什么也不干,就是读书。就这样,苦读三年终于拿下了博士学位。
上个世纪90年代,彭云就出脱为美国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他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云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建设,他说:“我虽然人在国外,但心还是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摘自《退休生活》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