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患上罕见的视网膜疾病,短短半年,视力直线下降,几近失明。15岁考上大学,又到中科院读研究生,我是村里孩子的榜样,是父母的骄傲。可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就遇上了从未料想过的情况。眼疾让我心情失落、脾气变坏。我回到山东老家,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失去光明不是失去一切,怕的是从此与外界隔绝。在黑暗中徘徊、摸索一段时间后,我四处寻找出路,来到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当特教教师。在那里,我接触到读屏软件,开始很不习惯,听和看毕竟不一样。熟练之后,我就能和健全人一样使用电脑了。我用电脑备课,用电脑了解世界,仿佛打开了新“视”窗。
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广泛覆盖,让我重拾工作生活的感觉,更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些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手握一部手机能走遍天下。我也能和普通网民一样,在社交软件上和朋友语音聊天,在网购平台上一键下单,可以听着导航独自走到公交车站,可以沉浸在能读出来的、听不完的电子书书海里……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考虑到视障群体的特殊需求,对这些网站、手机应用进行信息无障碍改造,才让我们能够自由地融入互联网生活。我很感激,也希望更多企业关注、参与信息无障碍建设。
我们非常渴求新技术,它拉近了我们与时代的距离。我很幸运,社会没有抛下我们,新技术没有抛下我们。调到中国盲协工作后,与天南海北的盲友交流,我更加懂得信息技术对于视障群体的意义。我们正在通过培训,帮助视障群体了解信息无障碍,学会使用手机。
我的工作稳定下来后,父亲来北京住了一段时间。看到我工作、生活和健全人没什么两样,他放下心来。我不知道这么些年,岁月又在父亲脸上刻下了什么。但我知道,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乐于见到的。
(作者为中国盲协主席,本报记者喻思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