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财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年首月信贷结构有何变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17日 第 03 版)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同比多增2100亿元。

  “相较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今年1月新增贷款还略高一些,为年初经济平稳开局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开年以来,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体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开年即“开跑”,不少项目年初就开工建设。为满足年初集中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早谋划、早部署、早发力。“在年初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的支持下,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启动的劲头很足,带动基础设施贷款较快增长。”一家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新增贷款结构有何变化?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增长各有特点。

  1月份,我国住户贷款增加4438亿元,这主要得益于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1月份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47亿元,同比多增1519亿元,折射出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企稳回升。

  年初,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作用下,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交易持续回暖,房地产市场呈现积极变化。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月1日至27日,全国3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0城二手商品住宅成交套数同比增长19%。

  “今年1月,我行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发放笔数均同比增长超30%。”一家农商行相关人士说。

  与此同时,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

  数据显示,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占比超七成。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开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不断上升。另外,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1.4%,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表示,金融机构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金融“活水”更精准、更灵活,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如何进一步激发有效信贷需求?融资成本是企业和居民关注的重点之一。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1月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4%,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80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公开强调,将进一步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提升银行自主理性定价能力,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

  春节假期,居民旅游出行需求较旺,春节档票房收入明显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火热开展……在业内人士看来,持续释放的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激发有效消费信贷需求。

  激发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需要金融机构多方发力,更要政策持续保驾护航。

  专家认为,去年实施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仍在显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延续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将对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吴雨、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