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月,北京、上海等全国多地新年灯会纷纷拉开帷幕。逛灯会、赏花灯,历来是中国人庆祝新春佳节、祈愿人寿年丰的重要民俗活动。
中国的灯起源很早,灯具更为繁多。就古代灯具而言,就有铜灯、铁灯、瓷灯、玉石灯、宫灯以及各种装饰性灯具和灯彩。其中,灯彩不仅具有一般灯具的照明功能,而且更侧重于观赏性、娱乐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令风物,因此也被称作“花灯”。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以灯增彩,借灯助兴,火树银花洋溢着喜悦与温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记述灯会景象
中国灯彩历史悠久,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相传秦代宫廷中已经有华丽的彩灯;至汉代,民间百姓有上元夜(农历正月十五)燃灯祭祀太乙的风俗。
古人常以诗赋记载其见闻。关于灯彩,从南北朝梁简文帝的《列灯赋》可见一斑:“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采以而轻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然。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极具特色地呈现了孟春正月十五张灯的情景:来自四方的油灯、漆灯、安西的香、龙川的蜡交相辉映,热闹非凡。
隋唐时期,关于正月十五灯节活动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相传,正月十五日为天官赐福之日,又称“上元节”,天官喜好热闹,所以上元节要起彩灯,人们结伴出游,大街上热闹非凡,观灯彩,猜灯谜,因而正月十五有了“灯节”之说。唐代的杂录、诗文中多有元宵灯俗的记载,例如诗人张说的《杂曲歌辞·踏歌词》即再现了唐代兴庆宫前上元观灯盛况:“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唐诗中,以“火树”形容灯树、灯楼的描述颇多,比如诗人段成式在《观山灯献徐尚书三首》中写道:“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
宋沿唐俗,共庆佳节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并形成了多种相关民俗。除了上元观灯,彼时还出现了七月观“中元灯”,十月观“下元灯”的习俗,进而将放灯著于法令,较之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灯品更加众多。比如《西湖老人繁胜录》就记载了南宋临安灯市的繁华场面,“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进架儿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挂灯或用玉栅,或用罗帛,或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灯彩雕饰精巧,染色艳丽,种类繁多,形成了灯的海洋。
金代文人元好问在《京都元夕》中有言,“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从中可以看到百姓盛装观灯、欢歌笑语的兴致;明代文人唐寅的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则描绘了灯月相辉的胜景,这正是灯彩带给人们的欢欣笑意。
仅从历代文人流传下来的篇章中,便可看出古代灯彩的普遍和古人对灯彩的喜爱与重视。
古画绘出喜乐气氛
千百年来,灯彩、灯会激荡起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篇佳作,传统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描绘观灯、赏灯的场景。
宋人李嵩的《观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妇孺儿童元宵夜宴饮、乐赏灯戏的场景。李嵩是宫廷画家,山水、人物、花鸟样样在行。这幅《观灯图》的背景似是一富贵人家的后院花园之中,苍松翠竹,芳草萋萋,曲桥护栏,花灯悬空,璀璨绚丽,嶙峋的怪石上立有一对五彩雉鸡。居于画面中央的是4位衣着典雅的仕女,左边3位正在弹奏乐器,站立者正奏檀板,两位坐着的仕女一位吹箫、一位横弹琵琶。这种横弹琵琶的方式,今天只在泉州南音中可以得见。右边的仕女正在逗孩童,她身后还有两位童子,手上各提一盏灯,其中一盏做成兔子的样子,颇有童趣。旁边的方桌上,摆着酒壶、碗碟,还有一盏走马灯。
在《观灯图》中,占据空间最大且最隆重的是仕女身后灯架上悬垂的三顶灯,每一顶灯上以华盖遮覆,以飘带装饰,居中一盏灯三灯相连,两个灯球下还有一盏六边形的灯,灯球上开出许多方格或圆形作为装饰,在顶部的灯球开出的方格中还绘制了图案,增添了文字,精美异常。古人制灯喜欢模仿雕琢各种动物形象,此车灯上有头小象,小象上骑有一人。“骑象”与“吉祥”谐音,即为古代常用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寓意。
清代宫廷院画《十二月令图》之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为细致地描绘了宫廷中元夕观赏灯彩的景象。《十二月令图》是清朝宫廷佚名画师所绘,画的是四时流转,民俗节令的独特风物,其中第一幅是“正月观灯”。该幅画作采用中西融合的透视法绘制,以一片湖水将画面分成近景和远景,近景处最打眼的是一盏天灯。清宫通常过大年才会立这种天灯、万寿灯。天灯就是悬挂在高处的照明灯,民间、宫廷皆有,只是宫廷的天灯更加华丽,图中一盏四面装饰红地青龙纹的花灯高挂在灯棚上,灯下童子正在嬉戏。廊檐下也布置悬挂了各式宫灯,人们三五成群,穿插其间,或观灯,或赏梅……宫廷画师精心描摹,渲染出一种极为喜乐的气氛。图中远景仿佛走出了宫阙,来到市井:一座单拱桥上汇聚了不少人,这是元宵节一些地区“走百病”的风俗。元宵时节,寒冬已过,暖意渐浓,正是活动筋骨的好时候,有了好身体,才能驱走百病,这正是老百姓朴素的愿望。
苏州桃花坞年画《百子图》(王树村藏)则是孩童版的庆贺元宵图。画面中百十个孩童姿态各异,画面上方,孩童们在鳌山作“夺盔(魁)”的表演;画面下方以舞龙灯为中心,几个儿童分别高举龙珠灯,戏引龙灯向前行进,此外还有放风筝、跑竹马、下围棋、荡秋千、斗蟋蟀、采莲蓬、弹琴、读书,或嬉戏打闹,或弹琴奏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除此以外,亭台楼阁、假山湖石、树木花卉、小桥流水等穿插其中,令人目不暇接。年画四周还有篆书福寿字样组成连续图案,以此点出多子多福、福寿延年的主题。
时至今日,全国多地仍然保留着佳节挂花灯、猜灯谜、赛龙灯等传统灯彩文化活动。灯彩已经成为中国岁时佳节用以点缀装饰、烘托气氛的重要民间艺术品,并出现了更加丰富的灯彩品类。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提升,现代灯彩在坚守扎糊、雕塑、画绘、剪贴、刺绣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还融入新技术,借助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让灯彩艺术的传承更具活力。
千百年来,灯彩这一五光十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超越了器物的实用价值,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与鲜活的文化基因。人们在流光溢彩中回味生活的真、善、美,照见美好未来。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