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09日 Thu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向日本社会介绍真实的中国”

——访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

本报记者 朱玥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09日 第 06 版)

  不久前,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新版纪录片《再会长江》在日本二次上映,这是继2024年4月这部纪录片在日本上映后的再次上映,反映了日本民众对于了解中国的呼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竹内亮表示:“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向日本社会介绍真实的中国,带动更多人认识中国、前往中国。”

  2023年5月,竹内亮的《再会长江》《华为的100张面孔》等4部纪录片在东京有乐町的影院滚动播放一周。2024年4月,经改编的剧场版《再会长江》在日本展映,引发日本各大媒体的关注,获得诸多好评,也一度登上日本文艺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在这部长达129分钟的纪录片中,竹内亮从上海出发,沿长江溯流而上,记录了长江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变迁。“不少日本观众向我反馈,《再会长江》让他们对中国很有好感,很想去中国旅游,实地看看。”竹内亮说。

  2010年,当时在日本广播协会工作的竹内亮来华拍摄了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该片在日本播出后获得不少关注。竹内亮表示:“10多年前拍摄长江时,我被中国优美的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热情的人民所吸引。由于不会讲中文,无法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想法,尽管该片反响很好,我自己并不满意。”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竹内亮辞去工作,举家迁至中国南京生活。“定居中国后,我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变化”。如今,南京已经成为竹内亮的“第二故乡”。

  讲述再次拍摄长江的原因,竹内亮话语中充满激情:“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长江有一种特别的魅力。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画面的震撼感特别强。不少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三国文化,长江沿岸有许多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比如赤壁和白帝城。”在竹内亮看来,拍摄长江可以展现中国的幅员辽阔、自然景观、文化魅力、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面貌。通过此次拍摄,竹内亮重走长江,发现长江沿岸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很快,在长江沿岸一些乡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在沱沱河畔的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竹内亮发现人们可以用垃圾换来免费的咖啡。几名生态保护志愿者正在分类记录垃圾信息,积累到足够数据后会反馈给品牌方,希望他们今后可以使用更环保的包装材料。“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竹内亮还发现,长江禁渔实施以来,许多渔民加入长江江豚保护事业。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也加入进来,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10多年来,长江水更清、环境更美,江豚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了。

  在湖南岳阳,竹内亮注意到,当地农业农村加快了现代化发展步伐。“例如,有的农民利用小龙虾防治农业害虫,几乎不使用农药,种植出每斤售价近70元人民币的稻虾米。他们还通过手机小程序销售农产品,扫描大米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24小时实时观看稻虾米的种植状况。”竹内亮表示,“还有的农民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播撒种子。在这些使用无人机的农民组建的聊天群里,大部分成员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让我很吃惊。”

  纪录片中,藏族女孩仁青茨姆的生活变化,给许多日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0多年前,生活在云南香格里拉的茨姆,由于家境贫困,只能靠抱着羊羔与游客拍照谋生,如今她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开办民宿的梦想。“2022年,我去香格里拉拍《再会长江》时,只能从昆明开车过去。2023年11月,茨姆的家乡香格里拉已经通高铁了,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的发展变化令人惊叹。”竹内亮说。

  在采访的最后,竹内亮表示:“两次走完6300多公里长江旅程的日本人,应该只有我一个。再过10年或者20年,我想挑战第三次长江之旅。届时,长江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呢?我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