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06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影像真实再思考

第十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06日 第 07 版)

  本报电  (记者徐嘉伟)日前,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4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以下简称“学院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近500位纪录片领域嘉宾代表出席。本届学院奖共收到纪录片作品1336部,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南非、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作品,作品征集数量、质量与国际性进一步提升。

  典礼现场共颁发最佳创新纪录片奖、最佳国际传播奖、最佳纪录电影奖、评委会大奖等17个单项奖,《妈妈和我的AI爸爸》《澎湃中国》《里斯本丸沉没》等作品获奖。此外,本届学院奖还设置了推动纪录片发展贡献奖、特别贡献奖2个特别奖项,向相关栏目、纪录片人致敬。

  讲述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感人事迹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同时斩获最佳纪录电影奖与评委会大奖。该片导演、制片人方励此前做过多年电影制作人,但制作纪录片却是首次,在他看来,此次获奖既是对他本人继续从事纪录片创作的鼓励,也是对渔民先辈家庭和盟军战俘家庭的告慰。

  颁奖典礼以“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为主题,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纪录片领域的“真实与虚拟之辩”,唤起纪录片人对坚守时间与空间统一的纪录真实的重新思考。典礼现场,学院奖的虚拟化身“光年”与嘉宾现场对谈,彰显学院奖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影像真实的再思考。

  获得最佳创新纪录片奖的《妈妈和我的AI爸爸》正是一部观照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家庭生活的作品,该片讲述了导演借助AI技术“构建”一个具有相同语气、性格乃至内心世界的“AI爸爸”聊天机器人,与导演母亲在20年后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弥补当年遗憾的故事。制片人王正浩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之于纪录片的应用不仅在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希望通过人物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从一个细小切口,展现新技术对当下生活带来的些许改变。

  颁奖典礼还设计了多个精彩环节。《与光同行》回顾中国纪录电影发展历史,介绍了“中国纪录电影放映计划”2024·北京放映季;青年演奏者合奏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片尾曲《Long Way From Home》,致敬纪录电影对历史真实的“打捞”;青年歌唱家与北京乐禾子童声合唱团共同演绎学院奖主题曲《你是我的名字》;主持人陈晓楠介绍了“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的年度成果、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举办情况以及“一带一路”纪录片制作人访学班研修活动。

  “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2011年诞生于中国纪录片事业百年诞辰之际,迄今已举办14届,发展为包括评奖评估、展映交流、学术论坛、作品创投在内的系列活动,打造出“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盛典”“光影映像”“光影论坛”等品牌,成为国内以学术性、专业性、人文性、前沿性为标杆的纪录片领域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