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1月03日 Fri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竹书纪年》:揭开历史的另一面(古籍今读)

熊 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03日 第 11 版)

  开栏的话:古典文明积淀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深厚的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其物质载体之一,就是古籍。在古籍,尤其是经典古籍中,蕴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因此,深入阐发、提炼、转化中国经典文本所蕴含的精要,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传承好古典学这一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有利于向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通过青年学子互动交流,播撒文明互鉴的种子。

  基于此,本版今起推出“古籍今读”栏目,阐释古典智慧,传播古典文明,敬请关注。

  

  尧把王位传给舜的禅让故事,流传上千年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足以担当天下的首领。于是,尧把权力交给舜,看舜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就让舜来治理天下。尧死了之后,舜把王位还给丹朱,自己躲到南河的南岸了。但是,来中央朝觐的诸侯不找丹朱而找舜,打官司的人不找丹朱去找舜,歌功颂德的人不去讴歌丹朱而去讴歌舜。舜说,天意难违啊,这才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位,成为舜帝。

  真是一个民意天意两难违的场景。一切都顺理成章,没啥争执,舜登帝位可谓四海归心,众望所归。

  但是,翻看《竹书纪年》这部先秦古籍,其中的记载就没有这么温情脉脉了:尧统治末期,德业衰败。舜瞅准时机,把尧囚禁在平阳这个地方,并把丹朱隔离、流放,不让他们父子相见,自己取得帝位。

  这种截然相反的记载,还体现在大禹传位的问题上,以及太甲是否杀伊尹、文丁是否杀季历、郑桓公是周厉王之子还是周宣王之子等问题上。《竹书纪年》的记载,简直就像是专门和《史记》为代表的主流叙事唱对台戏一样。

  哪种记载更合乎常理、更符合历史实际呢?相关辨析在此不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竹书纪年》揭开了历史的另一面,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叙事,提供了另一种解说,为古史考证增加了新的材料。而这其中,也有盗墓贼的“贡献”。

  那是在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汲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的一座战国时期魏国的墓被盗。盗墓贼拿走了值钱的物件,留下了一批沉睡了500多年的竹简——用素丝编联成册,每简40字,用黑漆书写。年深月久,编丝朽断,加上盗墓者不仅打乱了简册的次序,还拿竹简当火把照明,结果“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

  这批竹书,据说整整装了几十车。晋武帝对此很重视,将之“藏于秘府”。太康二年(281年),西晋政府组织力量,开始整理这批竹书。先后参加编辑校勘工作的有荀勖、和峤、挚虞、卫恒、束皙等学者,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即便如此,也花了差不多20年才整理完,共得古书16种,包括《易经》《穆天子传》《周书》《国语》等书,10多万字。其中有一部先秦时期的纪年体史书,从夏商周三代之事,记载到大概战国的魏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99年。显然,这是魏国编纂的史书,整理者名之曰《纪年》,后人称之为《竹书纪年》。

  今天我们看到的《竹书纪年》有“古本”“今本”之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由于《纪年》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传统说法,尤其是儒家话语差距很大,使它遭到主流排斥,唐以后逐渐不为世人所重视,到宋代只剩了几卷残本。到了宋末元初,连残本也全部亡佚了。

  可是明代又出现了一种《竹书纪年》,系抄录散见于类书、古注中的《竹书纪年》佚文,又杂凑某些古书中的内容而成,并把《宋书·符瑞志》拿来当做注解,还冒称是南朝学者沈约所注。这种明清以来通行的本子,显然不是汲冢出土时的本来面目,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为恢复《竹书纪年》原貌,清代以朱右曾代表的一批学者做了大量辑佚工作,从南北朝到北宋时期的一些古书注解(比如《山海经》郭璞注、《史记》三家注、《水经》郦道元注、《汉书》颜师古注、《文选》六臣注等)中,以及《初学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钩沉出大量《纪年》的引文,汇录编校成书,称为“古本竹书纪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的,是“古本竹书纪年”。

  春秋战国时,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史书,如《孟子·离娄下》提到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等。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毁天下诗书,各国史书首当其冲。到汉初,除了孔子编辑的《春秋》外,其他国家的史书差不多都亡佚了。《竹书纪年》作为战国时魏国的编年史重现于世,立刻引起了明眼人的关注。

  “学者型将军”杜预就发现书中许多史事可与《左传》相印证,在《春秋左传后序》中表彰此书,认为“虽不皆与《史记》《尚书》同,然参而求之,可以端正学者”。西晋史家司马彪则据以驳正了三国时期谯周《古史考》中的122条可疑记载。近百年来的学者尤其重视利用《竹书纪年》的材料来补充史书记载的缺漏,或订正某些记载的讹误,在古史研究、考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诸王在位之年难以确定,而《古本竹书纪年》有这么一句话:“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所谓“再旦”,是日全食过去后的复明。在某一地区见到日全食十分难得,往往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遇到一次。利用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完全可以推算出历史上某一地区见到日全食的确切时间,可以精确到年、月、日、时。学者董作宾、陈梦家等就依据这一线索,算出了周懿王元年的绝对年代,在重建西周年历方面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