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海归创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30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麦宿的“守艺人”(千行百业看海归)

本报记者 孙亚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30日 第 11 版)

  在德格县麦宿镇的扎堪仓黑陶工坊,达瓦卓玛(右)向工坊主理人降拥格乃了解工坊近期的经营情况以及新品研制进展。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位于深山腹地的麦宿镇以唐卡绘画、铜铸造像、牦牛绒编织等藏族传统手工艺闻名,镇上30多个手工艺作坊里,汇集了2000多名工匠。

  出生于手工艺世家的达瓦卓玛是麦宿镇“钦乐工坊”的主理人,她的父亲是麦宿宗萨的第六代钦乐(青铜工艺)传人。2012年,达瓦卓玛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回国后,她创新产品形式,打通新的销售和宣传渠道,希望能将当地的山川风物、匠人佳作,带到雪域高原外的更多人身边。

  

  给老手艺找到新出路

  电话那边,达瓦卓玛的声音听起来始终笑呵呵的。

  “我没什么特别的,是个‘村姑’嘛。现在无非书读得多一点了,成了留过洋的‘村姑’了。”还是乐呵呵的。

  她实在是自谦过了头。对于利玛铜铸造工艺的传承,从小鲜有机会离开大山的达瓦卓玛有一份敏于常人的直觉:父亲埋头于雕琢技艺,简单、纯粹,但面对工业化产品的冲击,单靠技艺还远远不够。

  利玛铜又被称为利玛合金,主要用于藏传佛教艺术品铸造。“利玛”二字源于藏文音译,利玛铜中还含有不同比例的金、银、铁、铅等金属元素,以及金刚石、五色琉璃等珍贵矿物,因成分比例不同,制物呈现出斑斓色块。

  酒香也怕巷子深。达瓦卓玛深知,得想办法提高产品知名度。

  “传统手工艺制品在价格上不具备优势,我们以前又缺乏销售渠道,产品卖不出去。工坊还有很多匠人等着发工资,每到年底父亲都在到处借钱给大家发工资。那时候我们懂工艺的匠人很多,但真正懂商业的人太少了,必须开拓新的市场和用户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将这门手艺更好传承下去。”在拿到贝佩丝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达瓦卓玛更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学商科,回来后给匠人们的老手艺找到新出路。

  早些年,达瓦卓玛做过导游、翻译,为慕名赶来的游客介绍麦宿的手工艺作坊。慢慢地,她开始用镜头来拍摄创作,记录巧手匠心。

  2013年,达瓦卓玛创作了一部关于麦宿地区传统泥塑手工艺的纪录片——《宗萨泥塑》,获得了包括国际手工艺摄影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从摄影师、策展人到主理人,达瓦卓玛说,自己最喜欢做的是“守艺人”。她要在川西山谷守好这些手艺,也要帮它们“吆喝”出山,“吆喝”到国际市场上。

  “麦宿手造”汇聚手艺人力量

  达瓦卓玛的弟弟达瓦扎巴自幼有一双巧手,偏爱手工艺;达瓦卓玛在铸铜上略显笨拙,但学习成绩不错。彼时,当地愿意送女孩子外出读书的家庭并不多,因材施教,父母的开明与远见,让姐弟俩得以各自发挥所长,直至今日。

  年轻人的回归,让老手艺迎来了发展新机。返乡后,达瓦卓玛与弟弟一同创业。姐姐开拓渠道,弟弟深耕手艺,俩人把“钦乐工坊”经营得有声有色,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开拓市场,达瓦卓玛奔赴全国乃至世界多地参加展览展会,接触更多潜在客户,同时,她积极搭建线上平台,扩大销售渠道。为了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她在产品设计上积极创新,开发出项链、戒指等轻量时尚文创产品。为了深入挖掘每一件利玛铜作品背后的藏族文化传统,她邀请藏族画师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手绘画作,将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融于笔尖。

  拿到一件产品,消费者只要扫描识别二维码,就能了解产品制作背后图文并茂的故事。

  2019年,德格县投入1400万元,对麦宿镇19户民俗手工艺传承人进行扶持。如今,这19个成规模的手工艺工坊已吸纳麦宿镇2000多人就业,占到该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021年,公共品牌“麦宿手造”正式注册,镇子里每座工坊门头上由此拥有了“麦宿手造”的标识。

  近年来,得益于德格县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多“麦宿手造”有了走出深山的机会。小镇上的一些手工艺品甚至出口到了海外市场。

  想要一起做好藏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手艺人“抱团取暖”,互相成就,达瓦卓玛深知这一点。从去年开始,她开始为工坊主理人做培训,讲述自己的经验,如何用好多平台,更好对外展示传统制作工艺。

  对这个曾远赴大洋彼岸求学的姑娘而言,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让她更深刻地意识到,当多元文化相遇时,保持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特性有多重要。“学习是双向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带来新的灵感与认识。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源自本土,在融入世界的时候也要保持自我。创新的是渠道与产品,工艺的内核始终不曾变过。”

  推出文旅融合项目

  如今,“钦乐工坊”的生产车间常常一派热闹场景——

  手工艺人细细錾凿,几十种凿刻的长钉轮番使用,硬币大小的青铜吊坠上逐渐显现出精美的花纹雕塑,造像轮番敲打的当当声,回响在川西高原之上……

  达瓦卓玛说,工坊现在的订单源源不断,这是她在几年前刚拿到父亲的接力棒时想都不敢想的场景。

  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正在不同年龄段消费者中得到青睐。这也直接体现在了“钦乐工坊”的销售数据上。

  “产品卖得很好。除了一段时间出现下滑外,我们每年的销售额增长都在一倍至两倍间。今年,产品出口额也在增长,占到总销售额的20%—30%,欧美地区一些消费者也对这些产品感兴趣,藏区企业的出口能力和国家的支持为手工艺走出国门提供了机会。”达瓦卓玛说。

  最近,达瓦卓玛牵头制作的《2024麦宿手艺工坊地图》火热出炉。在这幅手绘地图上,一座座工坊错落有致地排列于绵延山脉间,集中呈现在了世人眼前。达瓦卓玛在其中标注了每座工坊的来历、工艺以及匠人的联系方式。在她看来,以社区的形式活态呈现整个麦宿的手工艺发展,将产生良性聚集效应,为这片土地增色。

  “钦乐工坊”如今拥有39位匠人,达瓦卓玛准备在藏历新年后再招三四名工匠。如今,工匠虽以中老年为主,但也出现了00后的身影。“从产品上看,以前造像类大概占到我们产品总量的九成,日常文创产品在一成左右,现在基本是对半分,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增长很快。”她说。

  2025年即将到来,达瓦卓玛有很多新打算。她准备推出手工艺体验课程,增加文旅融合项目,将民宿、手工艺体验、手工艺游学等相结合,其中,还有面向国外艺术家的手工艺体验和文化游学。

  “我希望能推广传统手工艺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在过程中我们也会探索一种更可持续地传统手艺发展模式,在传统与商业中寻找平衡。”达瓦卓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