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与电影艺术家。他曾提议将当时新兴的戏剧形式定名为“话剧”,并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次开启了男女合演模式。戏剧家夏衍曾在《杰出的戏剧艺术开拓者——纪念洪深诞辰九十周年》中称洪深为:“我国话剧的开拓者、杰出的戏剧和电影艺术家、教育家、中国剧协前副主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出色领导人”,高度赞扬了洪深彪炳中国现代话剧、电影史的特殊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洪深的影响不仅在国内,他的作品亦受到海外学界和读者关注。洪深是首位在美国系统接受西方现代戏剧教育的中国戏剧家,以他1918年创作的中国题材英文剧《为之有室》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演出为开端,其创作与编导的戏剧、电影及相关理论文章在海外传播已逾百年,为人们了解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风貌提供了参考。
中国题材英文剧受关注
1916年6月底,洪深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当年9月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陶瓷工程专业。他在清华读书期间已经深深爱上戏剧,并编导、参演过一些剧目。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的3年中,洪深更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现代戏剧书籍。他选修了该校的“现代戏剧技巧”课程,加之世界学生会准备在校内举办“中华夜”活动,洪深遂根据包天笑小说《一缕麻》编写出一部中国题材的三幕英文剧《为之有室》(The Wedded Husband),这也是他的课程作业。
1918年4月11日、12日晚8时15分,《为之有室》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校礼堂演出,洪深扮演男主角,两位女主角由美国女同学扮演,其他角色均由中国留学生饰演,演出后得到当地报纸称赞。这次演出很可能是中国人用英语创作的剧目第一次在美国演出。《为之有室》剧本则发表在有“世界剧坛的重要论坛”之称的美国刊物《诗人知识》(Poet Lore)1921年春第32号第1期上,这也是由中国人创作并在西方学界发表的第一部表现中国社会生活的英文剧作。
1979年,美国学者沃尔特和梅泽夫在《戏剧杂志》(Theatre Journal)上发表《洪深:在美国训练的中国戏剧家》,提到该剧。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叶维丽于1989年在耶鲁大学提交博士毕业论文《跨文化: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经历(1900—1925)》,其中第六章涉及洪深的《为之有室》,挖掘出很多珍贵史料。该剧还被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大卫·威廉姆斯收入他主编并于1995年出版的《中国他者:戏剧选集(1850—1925)》一书中。该书收录了15部剧作,这些剧作的作者中,洪深是唯一的中国人。该剧也被誉为“是一个里程碑,它是由中国血统的剧作家撰写的第一部在文学季刊《诗人知识》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近百年后被母校纪念
2012年6月,洪深之女洪钤赴美寻找近百年前父亲在母校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踪迹。她还把洪深部分剧作和留学期间收集的资料等捐献给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该馆网站曾刊登新闻《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为之有室〉把中国文化与英语相嫁接》,对洪深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期间的创作和演剧情况进行介绍,报道了洪钤捐赠父亲遗物的情况。直到2023年,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科学院东亚研究中心网站的导航栏中,还保留着洪钤所捐物品的具体清单。
洪钤的捐赠也成为一个契机,激发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14年发起“洪深研究”纪念活动。自俄亥俄州立大学首演之后,沉默近百年的英文剧《为之有室》再次由该校学生重排演出,还召开了“洪深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现代媒体”研讨会,放映了洪深1936年导演的电影《新旧上海》。该校戏剧系博士何曼在《为之有室》中扮演女主人公,她2015年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剧本创作:都市知识分子、跨国界舞台和现代戏剧(1910—1940)》,《为之有室》是重点探讨对象。英文期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2015年秋季特刊,刊发与洪深研究有关的6篇英文论文,其中就有以《为之有室》为对象的论文。这些例子说明了《为之有室》在中国现代戏剧早期发展中的“拓荒”价值,该剧也成为洪深剧作海外传播的重要范例。
《木兰从军》海外影响巨大
洪深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期间还创作了英文独幕剧《回去》与三幕剧《虹》,均与当时中国国内反帝爱国思潮相呼应。他在1919年9月转入哈佛大学,跟随戏剧大师乔治·皮尔斯·贝克学习,成为该专业当时唯一的中国学生,至此开始接受严格系统的西方戏剧教育,并在学业结束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又创作了英文剧《牛郎织女》《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在海外影响最大,传播也最广。该剧于1921年2月在纽约百老汇的柯特戏院上演,由洪深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科留美学生参演。该剧不用中国京剧唱腔,仅用英语念出京剧韵白,保留中国古典戏曲的行头、动作等表演程式,带有浓重的东方艺术色彩。《木兰从军》先后在纽约、华盛顿等地连续上演8场,受到美国广大观众欢迎。演出净收入1万余美元,都被电汇捐献给中国的水灾救援机构。洪深在《匆匆十年》一文中评价这部戏剧在海外产生的重大影响:“英文剧《木兰从军》在美国的成功,是使后来梅兰芳君的不用英文的中国旧戏的表演,在美国有被人欢迎的可能。”
1930年,中国“一代伶王”梅兰芳率团赴美,历时半年时间在美国多个城市进行京剧表演,获得巨大成功。梅兰芳回国后对其他人“称颂美国人至今难忘10年前洪深在美国搬演京剧的事”。正是英文剧《木兰从军》使广大美国观众领略到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
话剧电影“花开两朵”
1922年春,怀着当“中国的易卜生”的理想,洪深返回中国,投身到正处于初创时期的中国话剧与电影事业中。他在这一阶段创作的中文话剧剧本在海外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影响。
1923年1月,洪深发表三幕话剧剧本《赵阎王》。这是一部吸收、模仿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琼斯皇》艺术手法的心理剧,为其重要代表作。1948年,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善秉仁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小说戏剧1500种提要》一书中,考察了洪深回国后创作的一系列戏剧代表作,并把中国话剧“第一人”田汉和洪深并列为中国话剧界“双璧”。198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耿德华(Edward M. Gunn)在其主编的戏剧选本《二十世纪中国话剧选集》中翻译并选用了《赵阎王》,称之为“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话剧的代表”。1992年,华人学者颜海平发表在《现代戏剧》(Modern Drama)春季号上的文章《现代中国戏剧及其西方模式:中国主体性的批评性重建》,更是高度评价洪深与《赵阎王》所携带的“中国基因”。2014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陈小眉编撰的英文版《哥伦比亚中国现代话剧选集》,同样把《赵阎王》作为洪深的重要代表作收录其中。
《五奎桥》是洪深在1930年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所写的剧本。1935年,《五奎桥》由中国留学生组织的中国话剧同好会和剧场艺术社在日本东京演出,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五奎桥》作为反映旧中国农民苦难的左翼剧作,在海外主要被放在中国左翼戏剧的框架中进行探讨,相关研究如《中国左翼戏剧运动及其与日本的关系》等,其影响力比之《赵阎王》稍逊,有必要给予更充分的关注。
与戏剧作品相比,洪深回国后创作、编导的电影作品更多,当时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力更大。他编剧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1931年3月放映,并远销海外,吸引了南洋华侨华人的关注。当时有论者称:“以此后吾国产电影亦可与欧西诸国争一日之长短,不让欧西诸国之影片,专美于前也。”洪深编剧、1936年1月公映的抗日电影《劫后桃花》在东南亚地区也广受欢迎,激发起当地华侨华人的抗日爱国热情。
挖掘和重评方兴未艾
洪深是集编剧、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全才,更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能讲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经常接待外国访华的友好人士,有时也担任翻译。例如1944年1月18日,美国著名剧评家华思来华访问,在演讲会上介绍美国戏剧近况。活动由郭沫若主持,洪深负责口译。洪深的工作十分出彩,他的翻译通俗易懂、明白准确,得到郭沫若称赞。新中国成立后,洪深将精力放在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上,直到去世。他曾多次接待外国友人访华,也曾多次带队出国交流访问,为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955年8月30日,洪深病逝。同日,《洛杉矶时报》刊登讣告。
与田汉、曹禺等戏剧家早已被海内外学界历史化、经典化不同,洪深的多重身份使他在海外,尤其是西方的研究与传播情况十分特殊。或许正如他自己在《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中所说,他的话剧理念和剧作比时代超前了10年,而10年后(即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界活跃的是曹禺等人,此时洪深已经在电影领域深耕,其戏剧家身份被左翼电影艺术家覆盖。因此,洪深及其作品的价值,一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评价。幸运的是,近年来挖掘和重评洪深其人其作在海外渐成常态,陆续出现的诸多可喜研究成果,将为中外学术界交流互鉴提供助力。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