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16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探访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

湿地公园见证污水“脱胎换骨”

本报记者 潘俊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16日 第 08 版)

  俯瞰槐房再生水厂。

  工作人员在槐房再生水厂地下管廊内检查设施。

  本文图片均由北京排水集团提供

  槐房再生水厂湿地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在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外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坐落着一大片环境优美、步步皆景的湿地,在地表之下,隐藏着一座再生水厂——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以下简称“槐房再生水厂”)。

  这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再生水厂。厂区内,生态景观与污水处理构筑物融为一体,主要污水处理设施埋于地下。地面上是景色优美、水生动植物共栖的湿地公园。在这家再生水厂,记者跟随技术人员,探访从千家万户收集的污水如何“脱胎换骨”,重生为再生水,踏上被循环利用之旅。

  

  管网全封闭  铺排在地下

  在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丽泽天街商业综合体里饭馆云集。这里每天产生不少污水,顺着管道,与市民家家户户洗漱、冲厕、洗菜做饭产生的污水最终汇集在一起,流向槐房再生水厂。连接外界与再生水厂的污水管线在地下深约7米的位置,收集的污水通过这条管线源源不断地流入再生水厂的预处理池。

  “我们水厂主要承担着北京城南和城西的污水处理任务,规划流域面积约137平方公里。”在厂区内,北京排水集团凉水河流域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伟指着地底下说,管网全封闭,铺排在地下,看似平静的土地下面实则“暗流涌动”。

  循着指示牌,槐房再生水厂值班班长包猛带记者来到地下入口。顺着台阶向下走,便进入了与地上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置身其中,整齐划一的管线令人震撼。地下水厂总共分3层,最深处可达地下18米多。其中,地下一层是维修巡视层,地下二层是设备层,地下三层为管廊层。据介绍,建设时,这里掏出的土方量相当于20个“鸟巢”(国家体育场)。

  走在地下一层,在大约地下5米的位置,灯光照明让这里仿若白昼,一条超宽超高的笔直廊道通往各个设备间,可以双向行驶大货车。

  在包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细格栅间。经过粗中格栅的过滤,污水经过一组组转动的孔板式细格栅,过滤出一些类似于污泥的杂质。在槐房再生水厂,粗格栅区采用的是孔径为30毫米的格栅,中格栅区采用的是15毫米的格栅,细格栅区采用的是4毫米的格栅。此外,经过三级格栅过滤,污水进入曝气沉砂池,再去除2毫米的杂质……各类设备如此去除不同尺寸的杂物。

  “粗中细格栅主要起到过滤无机杂质渣子的作用,比如小石头、砂砾等。”包猛说,这些杂质最终都会通过流渣槽排到渣箱中。就像小区定期收运垃圾一样,会有专门的清运人员和车辆定期清空渣箱。

  根据管道上的文字指引,记者看到,从曝气沉砂池出来的污水,由管道进入初沉池,再次沉淀后将进入生物池。

  “各级格栅等设施,主要是过滤无机物,是物理过程,为下一步做准备,真正的污水处理是要经过生物化学处理的。”包猛说。

  “膜法”处理后  出水变清澈

  “污水进入生物池之后,便进入厌氧、缺氧和好氧处理阶段。”包猛向记者介绍,“生物池里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能‘吃掉’污水里的各种有害物质,它们对氧气有不同的喜好,根据其特性供氧能激发其最佳活性。”

  在好氧处理阶段,微生物需要大量氧气,鼓风机通过管道给它们送风供氧。“氧气量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微生物‘工作效率’。”包猛说,“我们采用了精确曝气技术,可以精准地为微生物供氧。”

  从生物池出来后,污水便进入了膜池。槐房再生水厂应用了北排集团自主研发的“膜科技”,采用了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处理工艺,隐藏于污水下的MBR工艺超滤膜产品,可以高效去除污水中99%的悬浮固体以及绝大部分细菌、微生物。

  在膜池旁边,有一处用于展示的超滤膜产品。悬挂起来的一根根纤维膜丝犹如纤细的挂面,膜丝上布满肉眼不可见的小孔,孔径仅为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污水进入小孔,经过“膜法”处理之后,出来的水变得十分清澈。

  “膜法”有多神奇?包猛向记者展示了4管不同清澈度的水。第一管是刚刚进厂的污水,杂质很多,浑浊不堪;第二管是经过膜池处理过的“膜产水”,已经非常清澈;再经过臭氧脱色、紫外线和加氯消毒后,就成为第三管里的“总出水”,也就是再生水;第四管则是自来水。

  记者看到,处理后的再生水和自来水一样清澈,肉眼看不出什么区别。“感官差别不大,但是再生水和自来水指标体系完全不一样。一个针对环境保护,另一个针对人饮用。”包猛说,最终处理完毕的再生水水质主要指标可达地表Ⅳ类水体标准。当前,槐房再生水厂日处理能力可达60万立方米,年产出高品质再生水近2亿立方米。

  通常,污水处理过程会产生一些臭气。在槐房再生水厂,污水处理设施在地下运行,记者却没有闻到臭味。这得益于水厂配备全套通风除臭系统。

  通过化学除臭塔、生物除臭箱、除臭风机以及新风风机和通风机等,污水及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氨气、硫化物等臭气被收集,通过生物化学方法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并进行通风。厂区内,各类风管总长度达到30公里,空间总换气量为每小时124万立方米,臭气处理量每小时可达89万立方米。“厂区内矗立的除臭塔上布满鸟窝,鸟儿长期生活在此,这便是除臭效果最好的证明。”包猛说。

  用于生态修复  再现湿地景观

  再生水去哪了?流到湿地中去了。记者从地下污水处理区出来之后,来到一处名为“一亩泉”的湿地公园。小溪里游动的锦鲤、满眼的蒲草等水生植物、扑棱而起的小鸟……驻足观赏湿地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建了一个再生水厂,还给市民一个湿地公园。”李伟向记者介绍,因为加氯消毒的原因,出厂的再生水气味和水质还是会受到影响。通过湿地的绿植水系,可以有效吸收有机物,进一步提升再生水水质。

  走在“一亩泉”湿地的栈道上,李伟告诉记者,湿地下面就是地下污水处理区,也就是再生水的生产车间。公司在地下污水处理区“房顶”做了近20厘米厚的保护层和防水层,然后覆土打造18公顷的湿地公园,成为北京南城湿地景观,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拍照。

  流出湿地,再生水最终进入小龙河。清代乾隆皇帝所撰一篇关于重修马驹桥的碑文中记载:“水自南苑出者二,其南源曰团河……其北源曰一亩泉”。曾经的一亩泉便是现在的小龙河。记者在小龙河沿岸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处理后的再生水基本用于小龙河的生态修复。”李伟说,槐房再生水厂恢复了当年“一亩泉”湿地的景观,实现了水的再生利用及水生态修复。未来,除了用于河湖补水,再生水还将用于园林绿化、市政杂用、工业冷却用水等。

  在槐房再生水厂,生态理念不仅仅体现在水处理方面,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也被有效资源化利用。“污泥是污水处理产生的‘副产品’,我们收集后经过处理制成有机营养土,用于林地抚育、土壤改良、苗圃种植等。”李伟说。此外,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水厂通过相关技术将产生的沼气收集起来,用于工厂发电等,实现了部分能源自给;利用热泵提取污水中的热能用于厂区的制冷供暖,大大减少了碳排放。

  据介绍,自槐房再生水厂建成以来,不少国家的外交人员、媒体人士前来参观湿地以及再生水生产设施,水厂名气越来越大。2018年,槐房再生水厂获得国际水协颁发的“全球项目创新奖”金奖,这是当年国际水协评选的六大类奖项中亚洲地区获得的唯一金奖。

  如今,槐房再生水厂在可持续、高质量的绿色发展道路上继续发力,其生态理念也已被海内外业界广泛认可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