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我去雪峰山怀抱间的洞口县。
雪峰蜜桔与古楼云雾茶,曾八支祠与护国大将军,从丰饶物产到历史人物,洞口四日,所见所闻,感官与精神皆得到了极大的愉悦。
一
进岩山乡石人寨的山路,曲折蜿蜒,车子吃力地爬着坡,不过只行了一两里,雪峰山东麓的山坳中,石人菩萨就远远地迎接我们了。很快,寨前那一排木结构的房子,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清晰。木房子有长长的一溜,房前大片草地,草地间已经放了一长排的桌子,桌上摆满了食品:酒酿圆子、炸粑粑、腊肠等各种小吃,还有漾着热气的野茶。坐定,品尝。随后,音乐响起,一队小学生白衣古装,男女童声唱起: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这是屈夫子的《橘颂》。长长的赞歌。小朋友们在歌颂屈原,他们亦在歌唱橘树。男声女声,童声稚嫩,反复吟唱,还配以简单的舞蹈,孩子们表演得极努力,他们知道,这天地间的嘉美之树已经在他们的家乡生长几千年了。
这里是楚地,湖南省邵阳市的洞口县;这里有美橘,名曰“雪峰蜜桔”。
我们在良东家庭农场,看那成片的橘林。金黄色的橘子缀满枝头,那些本来就作为陪衬的绿叶,则显得极其渺小了。橘子们的金黄,颜色饱满,是那么的自信、沉着。这种金黄,是时间积聚的爆发,是岁月积淀后的筛选,每到秋季成熟时,橘农们的笑容将这种金黄衬托得更加鲜亮。
相传洞口的橘子,起源于唐朝,果小味甘。我知道,它承接着屈夫子楚文化的精粹。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多橘子的聚集,真有点被橘子金黄色的光芒晃晕了。在洞口,橘子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21万亩,它是百姓名副其实的“钱袋子”。专业人士告诉我,洞口的橘子,外观上看差不多,但其实是有区别的,它分柑橘、金柑、枳三大类,有一百多个品种。夏热未散,早熟的兴津柑橘、宫川柑橘等品种就开始让人解馋;中熟的品种最多,有尾张柑橘、南柑20号等百余种,我们边摘边吃的就是这一类;迟熟的也有不少,迟田柑橘、长沙梅柑、脐橙等,它们在寒冷的冬季让人饱享口福。
上世纪70年代,洞口橘子还没有统一的名字,直到周恩来总理品尝之后,取名为“雪峰蜜桔”,洞口这只历史悠久的橘子才有了响亮的名字。
洞口在湘西南,雪峰山东麓,资江上游,地多峻岭,丘冈棋布。在洞口的几日,每日都被山水环绕的环境陶醉。晨起,看那不断翻涌的云雾,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雪峰蜜桔”甘甜可口的原因。
二
走进高沙镇的曾八支祠,《论语》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看到了曾氏的祖先、《论语》中的两位人物:曾点与曾参。
他们是父子,曾参日后成了“三省吾身”的道德模范,父子都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极为难得。
曾参是子思的老师,虽然孔子曾评价曾参说“参也鲁”,但他勤奋刻苦,深得孔门真传,后来成为儒学五大圣人之一。
曾八支祠,洞口人也将它当作一座“孝文化”博物馆。
相传北宋年间,曾氏后人中的一支来到湖南高沙立业,以良好的家风培育后代,家和事兴,很快就繁衍了八支后裔,成了高沙的望族。他们建宗祠、办学堂,培养子孙的孝行,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到了清乾隆年间,八支归一合祠于此,这就是“曾八支祠”名称的由来。
我在《曾子圣迹图》前站定,它们共38幅画,全由樟木刻成。制画者是为我们讲解的曾传国先生,他是曾子后裔,年逾八旬的他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曾八支祠的修缮、布局和资料整理上。
这里有一座“三省堂”。
“吾日三省吾身”,已成为儒家对君子修为的基本要求。宗圣阁正中供奉的石刻“宗圣遗像”,是曾八支祠的镇祠之宝。曾传国介绍,这件国宝来历不凡。据传唐玄宗曾御制刻立“宗圣遗像”,将它存放在山东嘉祥宗圣庙内,玄宗还为雕像亲笔题诗。清乾隆年间,高沙的曾氏族人到山东宗圣庙内拓印真迹,归来特建宗圣阁,刻立此像供奉,故有“北庙南阁”之称。
从曾八支祠出来,沉思良久。
今天,我们纪念曾子,除缅怀他的孝行及学问以外,或许更多的是对他的一种敬仰,一个孔门学堂的普通学生,成长为儒学代表人物,其成就在今天依然被人们传颂,这是曾家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幸。
三
走进山门镇的蔡锷公馆,看到蔡锷威武的铜像,思绪万千。
蔡锷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年少求学,奋发图强,13岁就考中了秀才,15岁师从谭嗣同、梁启超等。后投笔从戎,前往日本学习现代军事。青年蔡锷早早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反清、抗袁、拥孙,蔡锷用他短短34年的人生,将这六个大字写得惊心动魄。他曾以“淡泊明志,夙夜在公”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严于律己。易宗夔在《新世说》中记载:“蔡松坡为云南都督。滇黔商民,感其德泽,醵金为公铸铜像。公计取其金,赈恤两省饥民,且婉谢之曰:‘君等铸我像,享受荣名在千百年之后;若辈哀鸿,食此涓滴之赐,当可活命无算。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闻者贤之。”商人们接受了蔡锷的建议,赈济饥民,蔡锷“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之举,成为千古美谈。
于彼于此,于古于今,蔡锷都是一座丰碑。
四
车子在山间行进,我们要去品尝古楼云雾茶。
这里是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注定有好茶。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有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3条主线。在湖南,茶马古道主要经过湘西、湘南地区。相传明代大将蓝玉率部征战,沿湘黔古道班师回朝,大军行至古楼村的驿站时,驻军休整,品尝了古楼茶。茶汤鲜活清润,蓝玉心情愉悦。临行时,蓝玉将茶庄主人奉送的古楼云雾茶带回京城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品尝后龙颜大悦,当即要求湖南进贡此茶。并在古楼设茶司专管茶叶生产、加工和贩运,湘黔古道也因此而一度繁荣。
茶丛层递盘旋而上,直至山顶。站在山顶上抬眼四望,凡平缓处,皆是行行茶树。它们如湘西女子成圈的盘发,朴素而洁净。茶园内有座鼓楼,一面大鼓,弹性极好,用棰重敲数下,鼓声激越,令人精神振奋。
从茶园下山,行至半途,前方有一座铜像,那人头上挽着发髻,背上还有背篓,铜像下写“雪峰茶祖”。我刚刚参观过茶场的展览馆,古楼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隋朝时期,那时当地百姓就已习惯饮茶,到了明清,古楼茶业发展迅猛。
如今的古楼茶文化园,已将这片绿叶经营得风生水起。品茶点、走茶道、游茶园、食茶宴、赏茶戏、宿茶庄、忆茶事……这里每年接待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收入近亿元。来到古楼,茶的气息扑面而来、弥漫周身。
晚餐后,茶园门前空地上的几堆篝火已经燃起。两个汉子正你一下我一下地捶打着一个大石臼,制作糍粑。每张小圆桌上都有一个小炭炉,上面罩着铁丝网,架着一把小铁壶,围炉煮茶就此开始了。
格盘间装着花生、红栆、红薯、橘子等食物。炭火彤红,将这些食物架到铁丝网上烤,不过数十秒钟,红栆就率先扬起香味。闻了一会儿,香气里又加入了花生的味道,橘皮的芬芳也随之而来。夹起一颗枣子,剥一粒鲜桂圆肉,再撕下橘皮的一角,小铁壶里煮沸的红茶慢慢冲进瓷杯,将辅料加入茶里,泡上5分钟,啜一小口,栆香,微甜,略带烟火味,我知道,这是大山里的精华。人声虽喧闹,但闲坐着的我望着星空下的篝火,内心却感觉少有的宁静。
这片古楼云雾茶叶,与雪峰蜜桔一样,都是大自然对洞口百姓的慷慨馈赠。“天地一时小,惟余洞口宽”。望着深邃的夜空,一时觉得这两句诗是多么的恰题切景啊。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