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埃及今日消息网报道,第12届世界城市论坛近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办。论坛上,中国“公园城市”理念得到多方关注。报道称,近年来,伦敦、上海、阿德莱德等城市采用类似理念,“公园城市”正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流趋势。
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公共空间项目负责人何塞·钟近日表示,中国“公园城市”建设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典型案例。“公园城市”有望将中国40年来的实践经验与营城理念分享给更多城市,以探索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公园城市”着眼城市的生态价值,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的绿色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项创新实践。
具体而言,“公园城市”并不是指在城市中大量建公园,而是强调城市整体如同一个大公园,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具备绿色、生态特质,居民可以享受到“出门即公园、处处皆景观”的环境。这一理念不仅关注物理空间,更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系统性规划与治理。
近年来,中国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都、上海、深圳、武汉等多个城市积极探索并采取了相关实践。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成都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为城市战略定位之一,构建了全域公园体系,规划建设了总长度约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打造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上海提出建设“生态之城”,加快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完善公园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深圳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注重绿色低碳发展。近期,武汉也结合山水相融的城市特色,加快推进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建设。
“公园城市”建设关注城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城市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从生态效益来看,“公园城市”通过治理水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保护自然景观,有望增强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从经济效益来看,“公园城市”有利于推广绿色建筑,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低碳交通系统建设,带动绿色经济增长。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城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也有利于集聚高端人才和企业,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从社会效益来看,“公园城市”鼓励建设“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让居民享受更便捷、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在当前城市普遍面临资源环境压力、社会需求升级的情况下,“公园城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治理。
“公园城市”理念是对中国城市未来方向的思考,也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以生态优先推动可持续城镇化,优先保护生态系统,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通过绿色经济模式,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缓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宜居性,关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平;强调规划统筹和空间治理,强调前期战略谋划布局及整体设计,同时更多使用智慧技术,鼓励公众参与,实现多维度的现代化城市治理。
打造宜居、智慧、有韧性的城市,是进一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在具体举措上,可推动绿色交通、绿色教育和绿色医疗设施建设,满足不同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覆盖城市的生态监测网络,实时跟踪空气质量、水资源、绿地覆盖率等关键指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城市生态、交通、能源系统的动态变化,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未来,中国可通过举办国际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国家城市的经验分享与合作;同时,积极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制定“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化标准,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加强标准技术交流,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作出贡献。
(林子涵、钟沁蕊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