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港珠澳大桥开通6周年啦

本报记者 王 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1月08日   第 03 版)

  图为港珠澳大桥入口。
  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从珠海岸边远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如长龙卧波,飞腾在湛蓝海面上。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6年来,这座奇迹之桥已成为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见证着世界级湾区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融合新通道

  “一天转了3座城市、打卡2座超级工程,通关很快,感觉很棒!”香港市民黎先生一大早驾着香港单牌车,带上全家经港珠澳大桥到珠海喝早茶,中午到中山参观游览,晚上走深中通道到深圳吃晚饭,再返回香港,体验了一趟粤港澳大湾区“一日游”。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的落地,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的持续扩容,港珠澳大桥在构筑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方面发挥出更佳效能。今年以来,持港澳旅游签注经大桥往来的内地旅客已超过410万人次,同比增长73.2%,是2019年同期的1.71倍。

  通车6年,港珠澳大桥车流日益畅旺,三地人员往来日趋便利。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经港珠澳大桥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突破6230万人次,车辆超过1276万辆次。今年国庆假期,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单日车流量首次突破2万辆次,达到2.26万辆次,创下大桥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

  大桥本身也成为热门景点,“走大桥、游大桥”成为大湾区旅游新风尚,“一程多站”式旅游产品热度不断升温。2023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旅游开通试运营以来,到今年10月底共接待来自全国的旅游团6052个、游客23.48万人次。

  外贸新引擎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随着通关政策不断优化、通关便利水平不断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港珠澳大桥已成为大湾区的经贸新通道和物流大动脉。

  在大桥口岸,珠海市海淼水产进出口有限公司关务部经理黄雯雯快速办完了海关全部手续。“此前,运一趟海鲜要耗费六七个小时。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仅用1小时左右,就能把海鲜运到香港,不仅海产品存活率大幅提升,运输费用也节省近一半。”黄雯雯说。

  面对日益增长的车流量,大桥口岸已完成“货兼客”通道升级改造,将出境客车查验通道由22条增加至35条;海关、边检等联检单位由串联验放升级为并联验放,验放效率提升约50%;小客车高峰时段单向出境通关能力达每小时1500辆次。

  如今,经港珠澳大桥口岸货物收发地覆盖31个省份,每天约70万个包裹进出,通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揽货、珠海聚集、发往港澳、通达全球”的态势日趋明显。

  “在建设大桥经贸新通道、发展绿通冷链运输等推动下,港珠澳大桥日益成为推动珠海市、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外贸发展的新引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截至今年9月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达9427亿元。

  创造新奇迹

  作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和众多首创技术实施纪录的保持者,港珠澳大桥展现了过硬的工程质量。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2023年“苏拉”,三场台风过境,大桥正面迎击。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巨浪猛烈拍打着人工岛,暴雨在桥面形成阵阵激流,主桥却在台风中岿然不动。

  “台风过境后,我们随即开展全线排查,确认大桥索力、位移、振动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主体安然无恙。”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一次次台风如同“大考”,验证了大桥建设的可靠品质。

  可靠品质,源自技术攻关坚持不懈。为满足120年设计使用寿命,在近9年的建设期内,大桥建设者们先后开展超300项技术攻关,填补多个技术空白,创下海中快速成岛纪录,打造出目前世界最长、首例深埋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等工程奇迹。

  茫茫伶仃洋,曾让文天祥发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喟叹。而今,港珠澳大桥已让伶仃洋天堑变通途,目睹这一伟大工程和大湾区建设成就的人们,油然而生的应是“当惊世界殊”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