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修旧如旧的牌楼,一间间紧挨着的店铺,一条清亮亮的河,一个个悠闲漫步的行人,构成了西乡老街今日的图景。40多岁,对一个城市来说,风华正茂。而年轻的面孔下,也有着沉稳的性情,这性情,来自早年的积淀。西乡老街之于深圳,就是这种关系。
西乡老街的起点为西乡墟,乃新安县(今深圳、香港所在地的旧称)的重要集市,民国时期,该墟依西乡河而建,商贸发达,是谷物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也是外来布匹、棉纱等生活用品的中转站。
改革开放后,西乡老街上相继盖起了西乡楼、荣华大酒楼、西河饭店等标志性建筑,另有服装店、理发店、饭馆、商场等。其时,深圳尚分关内与关外。关外的人进关需要各种证件,颇费周折。这里工厂云集,周末工人们常去西乡老街盘桓,那里的繁华程度,一度超过关内的东门。
老街也有新面貌。曾一度被污染成臭水沟的西乡河,经过多年治理,如今清波荡漾,鱼翔浅底,河心的美人蕉迎风摇曳。岸边拥挤破败的旧屋变成了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店铺,道路宽敞平坦,行人熙来攘往,脸上挂着平和的笑容。
西乡老街上有两座古建筑,离市民最近的,非北帝古庙莫属。此处的“近”有两层含义,一是庙宇的前后左右要么是店铺,要么是民居,毫无距离感;二是庙宇里供奉的北帝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教文化中,北帝主司风雨。深圳临海,风大雨多,常面对水患,有这样一位神仙镇守,百姓心里踏实。
据说该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此后一度遭损毁,直到1993年重修。与此同时,三月三庙会也得以恢复。传说中,这天是北帝的生日。乡民们抬着北帝神像,在龙凤狮子麒麟的簇拥下,举行盛大的巡游活动。庙会期间,人们还会搭戏棚,唱大戏,并邀请潮汕、港澳台等地的团体来进行民俗表演,连续多天,乡民们在狂欢中度过。
北帝古庙的三月三庙会,在宝安区乃至深圳市影响巨大,也成了凝聚本地居民心气,连接港澳台同胞的文化纽带。
西乡老街上的另一著名建筑为王大中丞祠,是为纪念清代康熙年间广东巡抚王来任所建。
清代初年一度采取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站在当时角度,自有其理由,然而对百姓来说却是背井离乡。时任广东巡抚王来任经过察访民情,认为政策有调整的必要,他先后写过两个奏疏,引起重视。朝廷派员赴粤查看,最终同意了展界复乡的建议,于1869年正式施行。几年之后,朝廷大面积放开海禁。某种意义上讲,此地可视为当时的先行先试。
王来任去世后,岭南一带多处为其建祠堂,现存最大的一座,就是位于西乡老街的王大中丞祠。这座建筑初修于清代,为3间三进的祠堂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梁架,硬山顶。建筑面积408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头门、前廊、中厅、后厅等,颇为壮观。大门石额上书“王大中丞祠”五个阳文大字,两边有石刻对联:“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昭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旂常”。
西乡老街是一个积满了陈年时光的街区,却并不只供游客怀旧。两旁的店铺里,陈列着市场上最畅销的商品,销售的服装有着最新的款式。紧邻的宝安大道上,汽车川流不息,商业综合体巍然矗立。不远处,科技园区迎来一批又一批创业者。这里的一切,不仅延续着过去,也链接着未来。老街虽老,却和着时代发展的节律,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里,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