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走近丙察察

本报记者 鲜 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28日   第 12 版)

  察瓦龙乡境内的怒江大拐弯。
  扎 洛摄

  远眺察瓦龙乡。
  本报记者 鲜 敢摄

  车辆在丙察察上行驶。
  扎 洛摄

  在国内自驾游爱好者群体中,“丙察察”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去年,纪录电影《消失的丙察察》以这条公路的变迁,反映新时代以来雪域高原的发展变化,引起广泛关注。

  丙察察原是一条由滇进藏的简易公路,风景优美但也十分艰险:它悬挂在深山峡谷与悬崖峭壁间,路面坑洼泥泞,途经超过150处塌方落石区域,三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巍巍雪山横亘其间。这也让它成为越野爱好者挑战自我、自驾游客进藏最偏爱的一条路。

  近年来,随着滇藏新通道的建设,丙察察作为其中一部分被改建升级。曾经“雄鹰也飞不过的高峰”,现在已开工修建隧道,建好后,通行条件将大为改观。

  近日,记者踏访丙察察,听一群坚守在那里的人,讲述他们与丙察察的故事。

  

  今昔丙察察

  219国道经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到察隅县城的这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丙察察”,其中有超过270公里的非铺装路面,布满锋利的碎石、大大小小的“炮弹坑”。

  沿着219国道一路西行,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就是察瓦龙乡。它地处丙察察线的中点,倚在怒江峡谷边。这里很小,辖区居民约5000人,商户不到300家;这里又很大,辖区面积4670平方公里,比2个深圳的面积还大。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又有着横断山区独有的复杂山地地形,森林、雪山、裸岩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车行途中你能看到景观随着空间的更替不断变化。”回忆起初来察瓦龙时看到的魔幻绮丽景象,察瓦龙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汪文忠无比感慨。

  除了美好的记忆,还有令人心惊的经历。彼时的路还很窄,也没有护栏,有些路面甚至有20多度的倾斜,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旁边的万丈深渊。

  据汪文忠回忆,当时去离乡镇最近的邓许村,10多公里的路,他花了1个多小时。最可怕的还是到格日村和处尼村的经历。格日村地处怒江峡谷之中,除了需要开车途经一小段丙察察线路,还需徒步走10多公里的“挂壁小路”,这条路最窄处只能通过一匹马。这条“马路”的尽头是处尼村,距离乡镇有50多公里,2019年前是察瓦龙乡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庄。未通公路前,由于当地地质复杂,村民外出需攀岩壁、过吊桥、坐溜索,手脚并用,甚至爬行。

  “对我来说,开展走访工作轻车熟路,但像这样每走一步都心惊胆战的走访还是第一次。”第一次的走访经历,让汪文忠萌生退意。

  随着走访的深入,他发现这里聚居着藏族、汉族、傈僳族、怒族、白族、独龙族等多个民族,民风淳朴,团结和睦。但交通的不便让这里的百姓备尝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短缺之苦,特别是一些有慢性疾病的独居老人,因为不能及时用药,还得忍受病痛的折磨。

  为了解决村里群众的困难,汪文忠每次走访或出警都会带上群众所需的生活物资和药品,充当起临时“快递员”。走多了,习惯了,渐渐地,他不再惧怕路途的艰险,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开车、骑马、骑摩托,只要能载货的交通工具他都能轻松驾驭。2022年,格日村和处尼村迎来整村搬迁,通往辖区各村的路也修好了,但是老百姓早已习惯了这个经常来看他们的临时“快递员”,“有事就找汪警官”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守护丙察察

  2020年1月9日下午,一辆青海牌照面包车途经丙察察大流沙区域,不幸被飞石砸中,车上7名群众受困,情况十分紧急。察瓦龙边境派出所接到报警后,迅速组织人员赶往现场救援。所长索朗多杰带领两名民警以盾牌为掩体,冒着飞石砸落的危险,三进三出,从滚石区救出被困人员并拖出车辆。

  有围观群众记录下了救援全过程并发布在网络上,网友被那张3位民警冲进落石区的照片深深打动,并称他们为“最美逆行者”。也是从那时起,大家才知道丙察察上一直有群默默坚守的移民管理警察。

  大流沙区域是指丙察察在察瓦龙乡境内的一截不过200米长的沿江路段。路边山体岩壁裸露,因地质原因,山石极易崩塌滚落,加之山风振动等因素,70度斜坡上常有大小飞石如流沙般滚落怒江,时有过往车辆在这里被落石击中。

  “从单位成立到现在,我经历的救援差不多有300多次。”索朗多杰说,2022年8月的一次救援十分惊险。那次救援中,碎石砸向他的头部,尖锐的棱角在他脸上划出一道近20厘米长的口子,顿时血流不止,吓坏了同行的民警和被救出的群众。索朗多杰却打趣道:“一定是老天想给我烙上难忘的印记,这是‘勋章’嘞!”

  正是有了民警们的坚守,老百姓和游客才有了在艰险路段通行的勇气。现在,路修好了,救援少了,但每天去大流沙区域巡查已成了索朗多杰的工作习惯,一旦发现天气不对或是存在落石风险,他都会组织民警守住路口,劝阻车辆。

  温情丙察察

  “十天结下的感情,在城市里也许一辈子也体会不到,这就是我旅行路上的故事!”来自云南的游客熊正林曾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

  2020年5月底,熊正林与朋友一行9人由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前往西藏察隅县游玩,途经丙察察时突遇山体滑坡,想掉头返回,却被另一处塌方挡住了去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侧是高耸的山峰,一侧是湍急的怒江,情势危急之下,他们求助了察瓦龙边境派出所松塔执勤点的民警。

  当时在执勤点的民辅警和政府工作人员一共6人,储备的果蔬肉类等食材只够吃两天,可他们还是一致决定将新鲜食物全部留给游客,自己用方便面和罐头等充饥。

  到了晚上,峡谷里气温骤降,民警们还将床铺、被子分给游客。食物吃完后,为避免引发游客不安情绪,民警们徒步穿越塌方路段到附近村庄求助,解决物资保障问题。

  6月1日,便道抢修好后,民警用摩托车将游客送往附近城镇。十天的相处,这群远道而来的游客把这群温暖的移民管理警察深深记在了心里。

  2021年,谭登戈调到察瓦龙,担任派出所教导员,这些温暖的故事一直感染、激励着他。

  进入夏秋两季,察瓦龙乡时常连续降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遇有车辆滞留在路上,谭登戈就带着民警徒步穿过塌方区,向过往的车辆说明情况,并送去食物。

  今年9月初,因山体塌方,大量车辆滞留在察瓦龙境内,其中一辆车违停在道路中央。民警上前查看才发现,一名外地游客突发急性阑尾炎,因剧痛无法驾驶车辆,病情十分危急。考虑到前往察隅县城路途较远且尚不能通行,谭登戈赶紧联系云南丙中洛边境检查站,开通绿色通道,将游客接力送往云南贡山县人民医院。经过及时救治,该游客已康复返程。谭登戈常说“温暖是双向奔赴的”,派出所里悬挂的一面面锦旗,也印证着这句话。

  融入丙察察

  每周,民警罗松毛郎都会提前准备好宣传资料、警民联系卡、群众新换领的证件等物品,去辖区的各个行政村挨家挨户走访。

  “新警”罗松毛郎2019年从武警边防战士转为移民管理警察,从戍边一线来到察瓦龙,脱下军装换警服。从小在青海长大的他,刚来时一句当地方言也听不懂,工作起来非常不便。为此,他一面向老民警求教,一面利用走访的机会,跟当地群众“学说话”。

  辖区面积大、交通距离远、出警时间长,在他的建议下,派出所把一部分调解室、宣传点、便民点搬到了村里,实现就近就便服务辖区群众。如今,黝黑的皮肤、说着一口流利地道的方言,罗松毛郎已不是群众口中的“外乡人”。

  在察瓦龙,“新警”不止一个。95后民警张富荣在工作中练就了一身“平衡术”。第一次出警时,车在暗藏“炮坑”的土黄色石子路上颠簸,张富荣的胃里好似翻江倒海,到达目的地刚下车就“一吐为快”。看着老民警在救援现场奋力铲雪,帮助群众将车从深陷的雪地里拉出,全身瘫软的他觉得十分羞愧。张富荣清楚,来到察瓦龙,与颠簸打交道在所难免。为了不拖后腿,每次出警遇到路远、难走的村庄,他都会主动申请前往,希望早日适应这里的路况。“少吃东西、随车摆动、分散注意力”,他渐渐适应了这样的出警路,还总结出克服身体不适的经验。“我们派出所每个民警都是在这样的颠簸中练就特殊本领。”

  成立仅7年的察瓦龙边境派出所,已有越来越多“新警”加入,曾经的“业务新手”逐渐成长为“救援主力”。这群移民管理警察用心守护着丙察察,让万千游客在平安畅行中饱览壮美风光,他们也成为当地群众和万千游客心中另一道美丽而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