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循“云端”游径 品湾区文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24日   第 12 版)

  广州市民黄丽雅如今的新乐趣,是在闲暇时打开“广东文物主题游径地图”小程序,对照里面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电子地图,在熟悉的城市里探索自己不太熟悉的历史。

  这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推出的“云端”游径地图,涵盖孙中山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古驿道、华人华侨、海防史迹、西学东渐、近代商埠开放、非遗(粤剧)等八大主题。

  2019年,广东省开始打造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岭南大地上承载着大湾区城市共同记忆和文化情感的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形成主题鲜明、可读可游的游径线路。这些游径线路串联起广东省250多个文化遗产资源点,其中包括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

  如今,通过线上指引,公众不仅能看到每条文化遗产游径的游览线路、每个资源点的介绍,还能深入了解每条线路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

  “比如广州市的圣心大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建筑独具特色,吸引了很多人拍照打卡。看了游径线路介绍才知道,1912年孙中山还曾来到这里演讲,号召大众同发爱国心。”黄丽雅说,再次来到这里,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余温。

  “粤港澳三地有着大量关系密切、内涵相同的文化遗产。”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革命文物所所长曹勇参与了游径的规划。他说,线路的挖掘聚焦三地共同的特征,希望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让文脉更好地传承。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游径将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点进行有效的串联,既整体展示了湾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也拓展了单个文化旅游点的时空维度,为旅游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游客追寻历史、走读湾区的新选择。“我们组织的粤港澳青年走读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活动,传承弘扬了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文化,深受三地青年的喜爱。”

  如今,广东省正在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系,并通过智慧导览、有声书、小程序、VR等数智化技术,让更多人可以“云游”各条游径,深度触摸湾区文化脉络。

  (据新华社电 记者邓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