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十四国记者走进宁夏——

见证六十余载治沙成果 感受生态与文旅融合(环球热点)

史洁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15日   第 10 版)

  图为肯尼亚记者学习黄羊钱鞭舞。
  刘 健摄

  图为尼日利亚记者在枸杞庄园采摘鲜枸杞。
  刘 健摄

  “宁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令我惊叹。访问宁夏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希望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特别是瓦努阿图之间的纽带越来越牢固。”瓦努阿图《每日邮报》记者尼古拉斯·穆威说。

  近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环球网联合主办的2024“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活动举行。来自肯尼亚、南非、坦桑尼亚、尼日利亚、斐济等14个国家的记者走进宁夏,深入银川、吴忠、中卫3座城市,通过实地参访交流,亲眼见证 “塞上江南”的生态保护成果,亲身感受黄河文化孕育出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创造力。

  

  学习中国治沙固沙技术 见证沙漠光伏产业发展

  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美誉的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因气候干旱少雨,年均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倍多,曾长期处于荒漠化威胁中。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包兰铁路修建与安全通行需要,中卫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摸索总结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五带一体”治沙模式。经过60余年努力,腾格里沙漠已后退25公里,包兰铁路安全运营得到有力保障。

  在占地2.8万亩的中卫市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外媒记者一边了解防风治沙理念,一边在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的指导下脚踩铁锹,体验扎草方格。埃塞俄比亚芳纳广播公司制作人阿费沃尔克·埃亚犹·杰马列在体验结束后得到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纪念印章。他说:“今天,我了解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这让我永生难忘。埃塞俄比亚也有一些沙漠地区,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治沙经验。”

  除此之外,外媒记者还走进基地观测平台,对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进行深入了解。他们对中国光伏产业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断提问了解基地运营情况。据龙源宁夏公司中卫维保中心主任工程师潘战国介绍,该基地是中国最大“沙戈荒”风光新能源基地,是国家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基地中首个备案、开工、投产的项目,基地规划新能源总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一期项目发电量为每年18亿千瓦时,可满足1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肯尼亚《人民报》记者罗林斯·奥蒂诺·欧迪霍说,在肯尼亚的加里萨县有一家由中国承建的光伏电站,发电量可达35兆瓦。“我在这里看到的巨大规模的光伏板,其他非洲国家也可以效仿。”他表示,希望中国能源企业在肯尼亚北部地区进行更多光伏项目投资。

  索马里国家通讯社编辑卡达尔·阿韦斯·哈桑说,通过采用先进科技,中国不仅确保了自身能源的可持续性,还为新能源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树立了典范。

  滑沙越野乘筏漂游 体验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

  随着治沙工作推进,位于中卫市的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旅游典范。这里不仅汇聚了沙漠、黄河、高山、绿洲等景观,更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筏子、沙漠乘驼、滑沙、飞索、沙漠冲浪车等热门项目,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坦桑尼亚没有沙漠,乘坐沙漠冲浪车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主播坎基·姆瓦伊戈莫勒说。

  “我们拥有丰富的沙漠资源,就像这里一样,但没有充分利用。”尼日利亚《外交官特刊》外事记者负责人拉斐尔·奥尼表示,“我们需要向中国人学习,将自然环境转变为一个人们乐于居住的宜居之地。”

  记录引黄灌溉成果 盼加强合作促本国生产

  宁夏地理风貌多样,从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到连绵起伏的贺兰山,再到蜿蜒曲折的黄河,全境地势南高北低,落差近1000米,而黄河经过的宁夏平原,自然落差仅约200米,具有得天独厚的引水灌溉条件。经过开发,宁夏平原早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理想绿洲,并孕育出天人合一的黄河文化。目前,宁夏引黄灌溉区面积约8600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

  “九渠之首”青铜峡是宁夏引黄古灌区渠系最发达的地区,外媒记者们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旁争相合影留念。加纳广播公司记者萨缪尔·阿亚马对农田引黄河水种植水稻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记录。“我想回去制作一个深度报道在电视台播出,加纳需要这些灌溉设施,它有可能将单一季节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全年耕作,这将极大地帮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大大降低失业率,同时提高农场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计。”萨缪尔·阿亚马说,“我们想要通过合作获得支持,加强加纳的农业生产。”

  南非《每日新闻》主编阿扬达·姆得卢利对中国和南非的合作充满期待。他说:“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尤其在开发灌溉水利系统以及如何保护水源方面,南非应向中国学习,我认为双方可以开展重要合作。”

  采枸杞庆丰收 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宁夏,外媒记者们通过采枸杞、访古村、庆丰收,切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枸杞种植基地,外媒记者采摘枸杞鲜果,走进智能加工中心,品尝枸杞深加工产品,并希望将这份新奇、独特的味道带回家乡。“在我来到宁夏之前,我并不知道枸杞是什么。今天我尝到了枸杞鲜果,它们真的很甜。”《斐济太阳报》编辑塔布提·普拉萨德说,他在离开枸杞种植基地时,买了不少枸杞产品。

  在中卫市中宁县的黄羊古落,外媒记者舞动黄羊钱鞭,挥动长杆打枣,体验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喜欢这种形式的舞蹈,步伐统一,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活力。”津巴布韦国家电视台电台总经理乔纳森·提纳沃·马瑞瓦强调黄羊钱鞭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也将延续到未来。它让这种蓬勃的生命力一直存在于孩子们的记忆里。”

  在本次“走读中国”宁夏线活动结束时,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王东华对外媒记者表示:“你们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之后,也许会对中国形成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在中国的这段时间,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并向你们国家的人民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