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船政文化城——

讲述中法船政合作故事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10日   第 06 版)

  秋日时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城,深红色建筑迎来很多游客。历经百年,古港口繁华依旧。

  150多年前,法国人士曾经参与建设中国福建船政和福建船政学堂。不久前,福建船政文化展在法国巴黎举办,展览照片再现了马尾的船政往事。作为中法交流的一张亮眼名片,船政承载着中法友好合作的记忆。从闽江边的泥洼地,到活化利用的文化核心园区,中国船政文化城续写着中法船政交流合作的故事。

  记忆之地:见证中法两国友谊

  行走园区,中法交流的历史印记不时映入眼帘。

  轮机厂北侧的红顶白砖五层塔楼,是船政历史上的第三座钟楼,塔身图案和铁栏杆样式具有西式风格,钟声曾响彻办公所,提醒着百年前船政工人们每日作息。

  轮机车间所在的双层房屋由法国工程师指导组建,是现存船政工业遗址中最古老的建筑。该建筑采用桁架结构,红砖墙体,青石压檐,每一块砖石都由海外运回,搭配落地式玻璃窗,厂房内尽显欧洲近代工业风格。

  车间上层为绘事院,负责绘制船身构造图样、机器图样以及测算、设计。1867年,由法国工程师负责组建该院,并培训学生。馆内展示着一幅幅舰船设计图例,并立体再现当时学徒们识别图纸的场景,密密麻麻的法文印在泛黄的纸张上,标注船只的各类细节。

  船政自创建即重视教育,前学堂(又称法文学堂)以法语教授船舶制造,培育工程师等技术人员,法语在当时成为船政人才必须掌握的外语。

  步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一楼展厅右侧有一台近160年前诞生的法式机械——插床,历经岁月沧桑,它已经被染上黝黑的底色。插床也叫直刨床,是用于切削金属配件的机床,为“制器之器”。作为1867年船政首批自法国进口的机械之一,插床于2019年重返博物馆。当时的船政正监督日意格的半身雕塑像收藏于馆内二楼,为2014年法方赠予福州市人民政府的礼物,以纪念中法友谊。

  “这里是法中船政交流的记忆之地。”年逾八旬的法国学者魏延年长期研究法中交流史尤其是船政史。他说:“在这里诞生了很多法中交流的佳话:精致的新式学堂,用法语授课的学校,法国小说《茶花女》中译本在这里完成。船政首任正监督日意格也是法国人,协助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从法国引入近代机械和工程人员,老插床便是其中之一。”

  人才交流:促进近代涉海教育合作

  “船政极大促进了中法友好交流。”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陈悦认为,船政使得近代中国较早看见平等合作的机会,能够把握规则并学习,和世界友好交流,“当时中法之间的合作是持续性的,这种合作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法国与近代中国的合作较为深入,船政技术和设备解决了涉海事业的燃眉之急,人才和教育事业为船政长远发展提供支撑。1866年,日意格受雇来华组织船政建设,开办学校(包括前学堂、绘事院和艺圃),培养学生掌握船政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要领。对于成绩优异者,日意格进行分类分级后制成名单,报送给清廷推荐聘用。同时,他还向船政大臣沈葆桢建议派遣优秀学生到欧洲深造,认为“这不但对他们个人,而且对他们的国家都很有益处”。

  中法合作伊始,法国政府同意接收一批学生前往法国学习。首批船政留学生于1877年从马尾出发,在法国接受了全面的造船知识培训。最早的几批公派留学生结束在法深造后,又义无反顾地重返故土。他们中有严复、詹天佑、高鲁、魏瀚、罗丰禄、陈季同、邓世昌、萨镇冰等,这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外交、教育及社会科学人才,为当时各领域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船政研究者和船政留学生后裔通过收集史料、捐赠藏品等方式,拼凑中法船政人士交往史。“我的家乡福州马尾,这里榕树满城,这里盛产船材、以海为业……”去年底,全国首部海洋强国主题的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在昔日的机修车间内上演。魏延年再度来华并观看演出。这一次,他带来了两个喜讯:完成了日意格日记全文的梳理,还和中方学者携手完成了对日意格回忆性著作《福州兵工厂》的翻译。

  “我们准备成立‘日意格之友’民间协会,广泛联络当年法籍人士后裔和留法学生后裔,传承中法船政交流史。”船政首批留法毕业生魏瀚的曾孙魏晖,眼下在福州忙碌协会筹备事宜。

  活化利用:传承发展船政文化遗产

  “这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曾任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总经理的谢作民,手指厂区遗址,感触颇深。

  船是船政的灵魂,对原址的保护守住了船政文化的内核。上世纪90年代,彼时江滨大道修建在即,计划取道脱胎于福州船政的马尾船厂厂区,这不仅影响生产布局,而且可能对百年遗存造成破坏。经过调整,大道采用高架桥的方式,从船厂上空通过,最终把对厂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2016年,马尾造船厂整体搬迁到福州粗芦岛,船政原址得以整体活态保护,成为中国船政文化城。如今,船政文化城东侧施工正酣,一条宽阔的下穿通道已投入使用,昔日被高架桥分割为东西两部分的园区,如今重新连为一体。

  据陈悦介绍,未来船政文化城将把“船政学”放在优先位置,以“文”带动“旅”,从车间演绎、互动体验、文化结合、大学教育等多方面对船政进行活化利用,通过学术期刊、博物馆、联合展览等方式,在时空上更广泛地联系其他文化元素。

  “中国船政文化城以规划先行,继续以船政遗迹保护、文化展示为重点,将建设近代工业大博物馆群,继续讲好中法船政交流合作故事。”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江远说。

  (康如诗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