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9月2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来自论坛的好声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9月26日   第 11 版)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非常重要。开放学习是把其他文化优秀的、积极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中来。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如今又在人工智能等科技方面不断进取,这两方面相互交融,使得中华文明愈发灿烂。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赞赏的,也是我们应该交流学习的。对于世界而言,我们应该强调文明之间、文化之间的对话,因为对话能够增进了解、化解矛盾,推进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实现世界和平。

  ——马基萨勒和平对话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邓巴·巴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72年的历史中,创作的作品一大部分是“京味戏”,即使“历史戏”也具有京味风格。北京人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深受本地观众喜爱,同时被全国观众接受。这种特色让北京人艺不仅能在北京立足,还能闻名全国,并能“走出去”。

  除了创作“京味戏”,北京人艺还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和不少外国戏。想要把外国戏的优秀剧目保留下来,让好作品被更多中国观众看见,本土化演出是重要方式,其中包括语言的本土化和演员的“本色出演”。

  外国戏“引进来”和中国戏“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反映人基本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从艺术层面去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外国观众其实也可以共情。即使语言不通,通过演员的表情、形体和舞台的灯光,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震撼。

  深化文化交流是用文化去进行对话。这需要每一个国家的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一起努力,共同构建世界的“大文化圈”。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  

  各国文化独具特色,各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同,但是能够实现和谐共处的原因在于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不歧视。

  老中两国是山水相邻的友好邻邦,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共同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老挝的谚语说“小罐不满大罐溢”,弱肉强食是我们要反对的错误思想,各国应共同努力,实现平等共处。

  中国政府为我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包括推动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经验,尤其是北京,在这方面卓有成效,充分利用文明、文化遗产实现创收,并使用这些资金帮助其他贫困国家。

  每次来北京我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且变化速度非常快。北京很好地做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协同发展。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世界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无论去到哪个国家,我都能看到许多中国游客,这也为促进世界各国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在这里,我看到了值得瞩目的文化交流,也看到了增进交流的重要意义。

  ——老挝建国阵线中央常务副主席因拉万·乔本潘  

  保护世界遗产对推动当地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中轴线的价值传播、保护管理和监测,北京作为“设计之都”的巨大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将历史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使人们能够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有力推动了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凝聚力,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也可得见。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当地社区文化复兴的过程,再次唤起了当地社区的凝聚力。

  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发挥世界遗产、文化遗产的价值。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  

  数智技术带来了文化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数智技术重塑的文化新业态有智能化、数据化、场景化、游戏化等突出特征。

  数据要素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智技术推动了文化生产方式变革,也推动了文化生产工具的创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  

  摘自2024北京文化论坛嘉宾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