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周敏康:

为西班牙语读者打开了解中国之窗(海客话中国)

曹轩梓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9月19日   第 11 版)

  周敏康

  西班牙语版《月牙儿》书封。

  西班牙语版《春蚕》书封。

  莫纳出版社商标。
  配图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周敏康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暨东亚研究学院教授、博导,也是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基金会外方院长。他所创办的西班牙莫纳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众多中国作品,打造的多个译介图书系列在海内外影响广泛,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并获得中国外文局颁发的优秀国际传播作品翻译奖等。

  直面挑战投身跨文化翻译

  周敏康的译介之旅始于1992年,他将西班牙知名当代画家安东尼·塔皮埃斯的《塔皮埃斯回忆录》译成中文,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一经历也激发了他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西班牙语国家读者的热情。

  如今,周敏康翻译或审定过数十部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月牙儿》《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事》《中国古代建筑的故事》《中国古代医学的故事》《春蚕》《林家铺子》等,由他译审的《死水微澜》在2023年获得中国外文局颁发的“优秀翻译奖”。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中国文学作品准确地翻译成西班牙语并不容易。周敏康回忆,在翻译老舍的代表作《月牙儿》时,由于原文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所以尽可能从西班牙语中找到相近的词汇来进行对等阐释。

  “像老舍在文中提到的‘胡同’‘馒头’‘元宝’,这三样东西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在西班牙人们只知道烤出来的黄面包,不甚了解蒸出来的白馒头,更不知道元宝为何物。”周敏康说,“作为译者,我的使命就是尽可能保留原文内容,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译文通俗易懂。”

  在翻译中国特有的文化术语时,注释、意译、假借等都是周敏康常用的译法。比如,“馒头”便用西语词汇中的“面包”替代,而“元宝”就直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于“胡同”则意译为“一条小小的街”。

  对于周敏康来讲,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处处字斟句酌,折射出译者对于文化传播的匠心。

  莫纳出版社联通中西

  20世纪末,西班牙图书市场开始对中国文化表现出兴趣,但由于大多数西班牙出版者对中国了解不足,出版的西班牙语中国主题图书数量十分有限。对此,周敏康深感责无旁贷,决心为中国文化在西班牙的传播贡献力量。

  1998年,周敏康同几位研究中国领域的西班牙学者在巴塞罗那共同创办了莫纳出版社,并由他担任执行社长兼总编职务。莫纳出版社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智慧与文明,以编辑和出版中国图书为己任,形成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相结合的出版特色,目前已成为西班牙出版中国图书的资深出版社之一。

  莫纳出版社在创立初期面临诸多挑战。“从寻找印刷厂、聘请排版师,到与图书销售公司签约,由于经验不足,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从零做起。”周敏康回忆。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中文字排版是一大难题。在西文排版中插入中文字符时,找到合适的中文字体(如楷书、隶书或魏碑体)并不容易。此外,在与译者沟通时,一些译者拒绝修改未能通过专家审核的译文,这时出版社往往需要在译者和专家之间做大量沟通协调工作,以确保作品顺利发行。周敏康回忆,这些挑战虽然艰难,但也成为莫纳出版社积累经验并逐步成长的关键。

  如今,莫纳出版社已成为西班牙出版业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现当代文学、儿童读物和学术著作等多个领域,莫纳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系列中国作品,为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语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莫纳出版社还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旗下的朝华出版社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成立“朝华-莫纳中国主题图书系列丛书”国际合作项目,同时推出西文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系列项目,截至目前已发行《寒夜》《彷徨》《呼兰河传》《春桃》《林家铺子》《城南旧事》《二月》等多部中国文学名作。

  经过不断耕耘,莫纳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得到了西语读者的广泛认可,已拥有自己的读者圈。这些读者有的是学习中文或者中国研究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但更多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每当有新书推出时,莫纳出版社总会收到这些读者的积极反馈。“在反馈意见中,有些读者提及,他们希望看到更多西语版中国书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周敏康说。

  为文化交流培养人才

  周敏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执教多年,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中文相关专业的设立。起初,他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中西文图书及影像资料严重匮乏。为此,周敏康多次前往世界各地搜寻采购相关资料。然而,所获资料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开设专业的要求。最终,在中国国家汉办的资助下,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获得了5000多册中西文图书,并在该校人文图书馆设立了中文图书专馆。如今,这里的中文图书藏量已接近万册,成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最重要的中国文献阅读中心。

  “以前,西班牙教育部的专业备案中,关于中国的课程名称通常被冠以‘东亚研究’等泛化学科概念。”周敏康回忆。为此,周敏康提出开设“欧盟-中国文化和经济”官方硕士课程的建议,并申请以“中国”冠名的专业学位。经过多方努力,他的申请最终获得批准,也为未来设立更多以“中国”或“中文”命名的专业提供了先例。

  开设国际中文相关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中西文化交流输入源源不断的翻译人才。这些毕业生不仅精通中西语言,理解两国文化差异,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坚力量。周敏康的学生梦丝,如今已进入西班牙驻华商务处工作20余年。梦丝热爱中国文化,在学习中文后,她一直为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做贡献。

  编写和出版更符合西班牙本土需求的中文新教材、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图书出版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国际合作、出版更多高质量中国主题图书、推动更多合作机制建设助力中国文化项目在西班牙语区落地生根……对于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交流,周敏康有着更多期待。

  “西班牙语读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尤其是科幻作品,深受当代年轻读者的喜爱。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的书籍在西语读者中也颇具吸引力,尤其拉美地区的读者希望通过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来改善自己的社会经济状况。”周敏康说。“西班牙语地区拥有广阔的图书市场,中国则拥有大量优秀的图书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双方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