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百姓话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全民健身 我在行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8月08日   第 12 版)

  李长荣在锻炼身体。
  潘 蕾摄

  夏吾交巴在教儿子射箭。

  徐兴利在参加马拉松赛事。

  韩鸣阳生活照。

  黄聆轩正在进行篮球训练。

  徐亚敏正在练习八段锦。

  坚持冬泳40多年    

  ■ 李长荣  黑龙江佳木斯  退休人员

  我叫李长荣,今年94岁,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冬泳协会的首任会长,大家都调侃我是“90后‘泳’士”。从我第一次尝试冬泳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我喜欢冬泳,也欢迎全世界的冬泳爱好者到佳木斯来感受我们的冬泳文化。

  说起冬泳,我有说不完的话。以前每年到了9月份,基本上就没有人在江里游泳了。那个时间,无论是地表温度还是水温,对游泳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和几个喜欢游泳的朋友想要去挑战一下,就商量着把停游时间一点点推后,逐渐适应后,就开始琢磨把江面的冰破开一些。当时是用锹、镐等工具刨出了一个两米宽、十几米长的口子,更衣室则是借用闲置渔船。

  第一次下水时,岸边围满了人,大多都是来看我们“热闹”的。当时我心里也没底,毕竟是六七十摄氏度的温差,让人难以忍受。每次滑进冰冷刺骨的水中,扑腾一两分钟就慌忙上岸。刚上岸的时候会有点冷,但缓过来之后就会觉得非常轻松舒适。

  第一次冬泳带来的刺激畅快,令我深深着迷,从此坚持下来。从1978年的冬天开始,冬泳成为我必不可少的运动方式。

  1980年,佳木斯市冬泳协会正式成立。作为会长,也作为一名游泳爱好者,冬泳是我人生中最坚定的选择。这些年来,我不但坚持冬泳,还配合医生研究冬泳对身体的影响。坚持游泳锻炼的几十年来,我这身体可以说是“杠杠滴”。虽然今年已经94岁了,但除了耳朵有点背以外,别的都挺好。很多人都问我身体好的秘诀,我就带着他们去游泳,去尝试冬泳。

  我们冬泳协会由几十年前的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人,大家一到冬天就一起去冬泳。拄着拐棍去冬泳的我,已经成为松花江边的一道风景。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地方政府非常支持我们。如今,我们佳木斯每年都会举办冬泳比赛。

  (本报记者  郭晓龙采访整理)

  

  传承传统射箭文化

  ■ 夏吾交巴  青海尖扎  牧民

  我是生活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的藏族人。从我记事起,就跟着爷爷制作弓箭,参加村里的传统射箭比赛。尖扎县被誉为“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有着“五彩神箭”的文化。

  射箭在藏语中被称为“达则”,藏族传统射箭赋予了“五彩神箭”更多内涵,它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蕴藏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是现代和传统的融合,是刚性与柔美的结合。

  农闲的时候,我们村子家家户户都要射箭,还要以村落为单位组队竞技,比赛结束后要举办“达顿”。“达顿”是藏语,意为“箭宴”,在射箭竞技中,双方射手在紧张激烈的比赛后,主场方会在全村的活动中心举行“达顿”,即邀请客队,以舞增进友谊、以歌相互祝福,这也是村落中最为热闹的节日。2021年,尖扎达顿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时常会带着我的儿子去射箭馆,让他感受射箭的魅力和运动的乐趣,通过射箭运动,希望孩子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坚毅精神以及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

  时下正值巴黎奥运会,可能是耳濡目染的原因,我的儿子最关注的就是射击类项目,他跟我一起观看了中国选手黄雨婷和盛李豪的比赛,看着大哥哥大姐姐在巴黎奥运会取得金牌,小家伙在电视机前又蹦又跳,说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射击运动员。我告诉他,射击运动属于静力性项目,考验的是运动员的生理耐力、心理耐力及神经系统耐力,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首先练习好射箭,等熟练后再尝试射击运动。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希望奥运精神所传达的热情与活力能够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贾丰丰采访整理)

  

  奔跑遇见更好的自己

  ■ 徐兴利  天津  职工

  2014年,我来到中建三局工作,先后被公司派驻至京津冀多地。尽管平时工作忙碌,但晨练的习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起初的晨练并无章法,直到2020年的一天,我偶然遇到小区里的“老年快走团”。他们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我正开始我的跑步晨练,当时我就想,我才40多岁,可不能被他们落下,于是我就加快步频,绕着小区跑起了圈。半小时后,大汗淋漓、心情愉悦。于是,跑步的动力更足了。慢慢地,我结识了更多的爱好跑步的朋友,聊起来才知道,好多人都是马拉松爱好者,所以,我就有了新的想法:我是不是也能加入“跑马圈”?

  怀着凑热闹的心态,2021年4月,我跟着朋友们,沿着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往正定县方向,跑了第一个半程马拉松赛,虽然很累,但我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半马”后,我开始向往起“全马”,但始终没有足够信心,幸好朋友们一直鼓励我。我也为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要跑10公里,周末20公里,每月不少于200公里。跑完在天津市东丽湖举行的“半马”后,我的成绩还不错,我知道,是时候挑战“全马”了!

  2023年4月30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人生的第一场全程马拉松——保定马拉松赛的赛道。虽然做了很多攻略,前20公里感觉也算轻松,但30公里后的“撞墙期”痛苦难耐,当时真的想放弃,耳边仿佛有人在说:“老徐啊老徐!快50岁的人了,还折腾自己干啥?”但围观群众和队友那一句句“加油,加油”鼓励着我。“我一定要完成比赛!”我在心中默念。最终,我坚持下来,首战“全马”跑进5小时大关,让我信心倍增。

  随后便一发不可收,凡有赛事都想一战,2023年10月更是在半个月内跑完了天津、北京两场“全马”。2024年参战石家庄马拉松赛,我取得了3小时51分49秒的成绩。

  1000多个日夜,7490公里,74次半马里程,4次全马赛事,被汗水浸透的身体和磨破的脚趾,是这一路的见证,而大大小小的十几枚奖牌也让我的意志愈加坚韧,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李家鼎采访整理)

  

  打羽毛球增强意志力

  ■ 韩鸣阳  北京  大学生

  我从9岁起开始接触羽毛球,这项运动深深改变了我,塑造了我的性格。

  初学时要从基本功练起,简单的发球,就要重复几个小时。每一次挥拍,都是对意志的考验。练习了仅仅几周,我就想要放弃,但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我选择坚持。

  对我来说,羽毛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像一位良师,教会了我冷静。在比赛中落后于对手时,我学会了冷静、成熟地分析局势,审视“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在领先时,我则铭记保持谨慎,不骄傲自满,时刻观察着局势的变化,始终保持优势。

  上大学前,在羽毛球俱乐部组织的比赛中,我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读大学后,我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比赛。其中,在我们大学组织的新生羽毛球赛中,我斩获了第六名。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最后一场比赛,面对经验丰富的对手,一开始我显得有些被动。比赛间隙,我冷静分析刚才场上我和对手的技战术,重新思考战术,迅速调整策略。我决定尝试多打高球,迫使对手不能及时回到场地中间或失去重心。然后,我再抓住机会进行扣球。就这样,在暂时落后的情况下,我没有放弃,始终保持信心,一点点将比分缩小,最终逆转赢得比赛。

  练习羽毛球同样有益于我的学习和生活。羽毛球成为我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的良方,让我能够不断释放繁重的学业压力。在学习上,羽毛球所培养的专注力和抗压能力,使我在面对困难时意志更加坚定。每当在书桌前感到疲惫时,想起在球场上的拼搏,我便会重新燃起斗志。不仅如此,羽毛球中的战术思维也让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激发我创造出了一些独特的学习方法。

  总之,羽毛球不仅塑造了我的性格,也丰富了我的生活。它教会我如何在压力中保持冷静,如何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每一次挥拍,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得分,都是对努力的回报。

  (王苇杭采访整理)

  

  在球场上学会坚持和勇敢

  ■ 黄聆轩  重庆  小学生

  我是一个喜欢运动的小男孩,应该是从我爸爸那里遗传来的。他今年40多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约上朋友去踢足球,已经踢了30年,从没停过!我现在就读于重庆市璧山区剑山实验小学,是五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我最期待的就是约上小伙伴,去篮球场上挥汗如雨。

  我第一次接触篮球是小学二年级。当时学校的兴趣课提供了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等许多选项。我觉得每样都挺好,不知道选哪个。我的好朋友让我跟他一起选篮球,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选了。没想到,这一试,我就爱上了篮球场上激烈的对抗与篮球唰唰入网的声音。

  打球对我来说,是快乐的代名词。除了在学校进行训练,我还经常在小区附近打球,这里有很多公园和球场,很方便。每次做完作业,我都会出去运动运动,有时候和同学一起,有时候和爸爸一起。妈妈说我经常打球,个子都长高了不少。

  打球让我学会坚持和勇敢。有一次,我跟爸爸一起在小区打球,可能状态不好,一直在投失球,很失落,越打越差。爸爸发现后宽慰我说:“打球最重要的不是得失,而是锻炼身体和意志。”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还有一次,我和朋友们打球,为了接住一个即将出界的球,我飞身救球却没站稳,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眼角、鼻梁都擦伤了。妈妈赶来后看到我满脸是血,心疼得直掉眼泪,赌气说不让我打球了。我赶紧安慰妈妈:“我看电视上的运动员个个都有伤,他们都没说什么,我可是男子汉,这点小伤不算什么,养好伤继续打。”妈妈听后破涕而笑,叮嘱我下次小心一点。

  我坚持打篮球已经超过3年。在爸爸妈妈的陪伴和支持下,我的球技越来越好,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打球不仅让我懂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豁达,还让我理解“跌倒后要站起来”的倔强。篮球,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陪伴。

  (本报记者  沈靖然采访整理)

  

  从健身中享受生活的快乐

  ■ 徐亚敏  江苏无锡  居民

  我家住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新洲社区,在我们街道,“鲲鹏夜校 锦绣课堂”——八段锦养生课程十分受欢迎,我很荣幸参与其中。

  日常生活中总想活动活动,参加太过激烈的运动,又怕身体吃不消。偶然在社区居民微信群里看见一条“社区举办八段锦课程”的消息,我燃起了兴趣,立即报名参加。

  第一次课程由姚江华老师来主持,他是国家一级裁判员,还是惠山区健身气功协会副会长。姚老师不仅水平高超,对八段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而且为人亲善,对我们这些新手十分友好。

  随着姚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示范,我们从“两手托天理三焦”开始,逐渐深入到“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等一招一式。在反复的练习与体会中,我感受到了身体各部位的微妙变化,仿佛有一股暖流在体内缓缓流淌,带走了疲惫,留下了轻松与愉悦。我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每次活动都报名参加,风雨无阻。

  近年来,我们前洲街道努力推动全民健身,“鲲鹏夜校”就是成果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平台,更成为一个促进邻里交流、增进社区凝聚力的温馨港湾。从传统的八段锦、太极操,到充满异域风情的非洲鼓课程,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创意与活力,让我们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参与这样的活动,我慢慢理解了运动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在这里,我学会了坚持与努力,学会了团结与协作,更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宁静与快乐。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鲲鹏夜校”便成为我们居民们的共同乐园。我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收获健康、分享快乐。我将继续坚持八段锦这一爱好,在运动中不断提升自己。

  (本报记者  白光迪采访整理)

  

  本版照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