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经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打听式旅游”——

年轻人的出行新选择

张一琪 黄慧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29日   第 06 版)

  游客在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玉簪花基地拍照。
  罗 川摄(人民视觉)

  游客在长沙市芙蓉区白果园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游玩。
  林道辉摄(人民图片)

  吃什么要听旅店老板和附近居民的,玩什么得询问司机师傅,住哪里要问已经去过的年轻人……随着曾经风靡大学生群体的“特种兵旅游”热潮退去,“打听式旅游”受到不少年轻人的热捧。

  所谓“打听式旅游”,就是不再拘泥于各式打卡指南与旅行攻略,而是带着一颗放松的心,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即兴询问当地人,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打听信息,从而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并确定自己的旅游行程。

  有人认为,这种“不做攻略、不赶时间、走哪玩哪”的新玩法,是从“规划式旅游”中抽离的新尝试,能够获得旅游最本质的自由与乐趣。但也有人认为,完全不做准备、仅仅依靠打听,会让旅途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因此并不能从中获得完全放松的理想体验。

  马蜂窝《2023年旅游大数据系列报告》显示,2023年出游人群中,90后和00后占比达到68%,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出游主力军。在年轻人中风靡的“打听式旅游”是怎样一种体验?为何受到年轻人青睐?

  

  “打卡”变“打听”

  冬季的吉林延吉,凛冽的大风正劲。2023年12月某天晚上9时,室外的寒冷让人望而却步,店铺也在陆续打烊。

  推门走进一家依然灯火通明的烤肉店,李炀与朋友一行四人找到餐位坐下。不一会儿,五花肉、羊腿肉、大虾等食材已经在烤盘上吱吱冒油,海鲜泡菜饼、米肠等特色小吃同时上桌,香气扑鼻。

  大快朵颐间,李炀笑着对朋友们说:“看吧,听当地人推荐的,准没错!”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认同,“这还是我第一次尝试这样‘问着玩、问着吃’,体验感真好,学到了!”一位朋友回应道。

  上车问出租司机,路过小摊问摊主,途经大学城问当地学生……这趟旅程,是李炀和朋友们靠着不停打听一路游玩过来的。离开延吉前的最后这顿烤肉,也是当地人推荐的。吃完后,她们一致认为这家店不仅味道正宗,服务也十分热情周到。

  这样一趟收获满满的“打听式旅游”,是李炀之前从未想象过的。作为大学生,她一度以“花最小的成本、打最多的卡”作为旅游宗旨,热衷做攻略与计划。但即便事无巨细提前做好所有安排,旅行中还是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故。这种“出不得错”的旅行让李炀感到有些焦虑和疲倦。

  “即使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许多景点也不一定玩得圆满;网红餐厅总是排长龙,味道却往往并不惊艳;还有各式打卡地,想好好拍几张照片,也会因为背景里人满为患难以出图。”回忆起此前的旅游经历,李炀坦言。

  去延吉之前,李炀已经进行过一次尝试:利用假期,她选择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完全不参考攻略,说走就走。一路下来,她依靠与当地人的交流,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旅途变得十分有趣。

  “没有了非要去哪儿的执念,就这样与当地人聊天,看看风景、走走停停,我第一次真正觉得自己靠近了一座城市。”这次从“打卡”变为“打听”的经历,让李炀放下了“赶趟”“踩雷”带来的旅游焦虑,重拾旅游本身的自在与松弛。

  千禧一代“反向旅游”

  在社交平台微博上,与“打听式旅游”相关的话题阅读量已超过500万。“打听式旅游”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年轻人的出行新选择。

  细究“打听式旅游”持续走俏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社交媒体普及等影响因素,旅游观念的转变是另一大关键原因。

  “网红城市去多了,就会发现无论去哪儿都人山人海,吃饭住宿性价比也都偏低,后来就想着干脆去小众一点的地方,摆脱掉网络上似乎已成‘规定任务’的打卡景点,体验感会好很多。”一年走遍了10多个城市的“旅游发烧友”小覃表示。

  近年来,像小覃这样选择与旅游打卡地“背道而驰”的人越来越多,“反向旅游”逐渐受到青睐。据去哪儿网联合微博去年国庆假期前夕发布的《十一旅行趣玩指南》披露,去年下半年之后,小众目的地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7月至8月,在去哪儿平台上,四川巴中、宜宾,吉林白城,浙江舟山、衢州等,机票预订量增速在2倍以上。全国小机场城市国庆假期酒店预订间夜量同比2019年增长6.7倍,高星酒店预订间夜量增幅明显,同比2019年同期增长8.8倍。这些小众城市一般在网络上缺乏完备的游玩攻略,部分城市的配套文旅宣传尚待完善,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打听式旅游”的推广与实践。

  “在旅游时,千禧一代更愿意去探索、冒险,他们通过追求社交、创意、随性、自由,满足个性化需求。‘打听式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正是这种心态下的产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旅游营销与电子系教授钟栎娜指出,“不单单是年轻人,甚至许多70后、80后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转变。”

  不期而遇 意外惊喜

  邓灵目前正在江苏南京读研究生,她的第一次“打听式旅游”来得很偶然。去年4月,邓灵与朋友去河南旅游,由于时间有限,她们只能“三天三城”紧锣密鼓地展开行程。“前两天在郑州和开封,但因为行程排得太满,最后到了洛阳,我们都没什么精力再好好游玩。”邓灵说。

  游玩洛阳的当天,她们本来决定早起前往龙门石窟游览,却因为前一天赶路太疲惫,比计划起床晚了半小时,耽误了早餐时间,最后只得在出租车上临时询问景区附近是否有美食推荐。

  没想到,出租车司机顺着“景区旁的某家特色肉夹馍”打开了话匣子,向邓灵她们介绍起洛阳的历史与文化,还为她们推荐了许多当地人才了解的地道小吃店和游玩地。

  “那位司机非常热情、真诚,能看出来他对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听他带着河南口音聊起洛阳的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沉浸式感受一座城市’,不由自主地提升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可和喜爱。”邓灵不止一次谈到这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出租车司机,并赞叹“出租车司机是一座城市绝佳的展示窗口”。

  到达景点后,她们直奔那家肉夹馍店,“真的很好吃,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肉夹馍的味道。”邓灵笑着回忆,“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我们决定多留一天,去体验出租车司机推荐的地方。事实证明没有‘踩雷’,我们玩得很开心。”

  因为一次成功的“打听”,期待值本不高的邓灵和朋友们临近旅程尾声时收获了意外的满足与快乐,这是她们不期而遇的惊喜。

  “之前我和朋友跟团去国外旅游,本来以为是小型团体验感会好一些,结果还是遇到了诱导消费和不少临时的捆绑项目。”在北京读大学的嘉树谈到,如果拒绝消费,导游的态度就会变差,甚至在后续行程中持续冷落游客。这种不好的体验,让嘉树更期望得到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

  今年年初,嘉树与朋友二人去西藏,原本计划按攻略在网络渠道购买珠峰环线与林芝游玩的旅游产品。然而,到达拉萨之后,她们在当地民宿老板的介绍下,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到了同样的旅游服务。嘉树回忆:“没有强制性要求购买商品,所以我不会产生抵触心理。我们不仅省下了钱,更是在与他们的友好交流中收获了情谊。”

  钟栎娜肯定了“打听式旅游”所具备的优势。她表示,“打听式旅游”更注重个体游客本身的独特性需求,随心自由的个性化体验能够使游客遇到更多意外惊喜。此外,通过与当地人交流,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加强旅游活动社交属性的同时,得以收获融入当地的沉浸式体验。

  “打听”中感受旅游本真

  “打听式旅游”虽正值火热,却像是开“盲盒”,并非每一次的“打听”,都能收获美好体验。

  在洛阳有过美好经历的邓灵,带着相同的期待前往南方旅游,却没有了此前的满意。“这次尝试了司机极力推荐的一家特色早茶店,味道却很一般。”但邓灵表示,在打听时偶然发生这样的“不合心意”,虽然有些失望,但只一次“意外”。

  相较之下,小覃的遭遇则更不愉快。小覃曾不止一次在旅途中,被拉到所谓“地道”餐厅,实际上司机只为了收回扣。不仅如此,她也曾听从当地人推荐,最后却到了一个“风景没特色,纪念品价格有特色”的景点,让她哭笑不得。

  由于“打听式旅游”存在随机性与主观性,与在旅途中收获惊喜的高收益并存的,是随时可能遭遇糟糕体验的风险。

  那么,如何应对此类风险,最大程度降低“打听式旅游”伴随的不确定性、尽量避免“踩坑”?钟栎娜表示:“作为游客,应将‘打听式旅游’与‘规划式旅游’有效结合,比如在旅游前期,先查看官方旅游网站或指南作为基础参考信息。此外,建议交叉验证打听信息真实性,避免依赖单一来源的信息,并通过多渠道核实以确保准确性。最后,适当保持警惕很重要,要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对此,嘉树深感认同。在尝过“打听式旅游”的甜头后,她认为不能仅为追求不确定性带来的快感而失掉理性思考与规划,在旅游中要根据不同旅游方式取长补短、找到“最优解”。

  “‘打听式旅游’实际上是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因此,‘打听’时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保持友好沟通。同时,秉持开放、良好心态也很重要,要积极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钟栎娜表示。

  用正确方式打开“打听式旅游”,同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监管与媒体的引导。

  为防止宰客、打卡地诈骗等常见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对这些行为进行监管与打击,如建立和完善游客投诉和反馈机制,实行对核心区域、景点、商店的常态化巡查,鼓励当地社区参与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官方媒体应主动进行信息发布与引导,提供可靠的旅游信息。

  接受采访时,李炀正在构思她的暑期旅行,对于是否愿意继续尝试“打听式旅游”,她笑着回答:“因为这次是长途旅行,保险起见还是提前做一些攻略,但不会完全按部就班,还是会继续在‘打听’中感受旅游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