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情有独“钟”(零时差)

张奥列(澳大利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27日   第 07 版)

  时钟与鲜花
  网络图片

  我在悉尼康士比一住就是20多年,确实对此地“情有独钟”。这里有一座堪称庞然大物的水钟,这座水钟不仅是康士比的地标,也是悉尼的景点,更是全澳大利亚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康士比是悉尼的北部重镇。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到悉尼不久,便在康士比就读移民英文班。第一次下火车,还没进教学楼,就看到屹立在商业街中心的那座喷着水花的巨钟,有点像电影《罗马假日》许愿泉的味道呢。

  英文班的老师说,这座水钟刚刚落成,就给你们布置个作业吧。

  第一堂课,女老师带着我们参观,并让不同肤色的我们描述一下这座水钟。大家围着水钟七嘴八舌,说着不同的感受。

  水钟是一座8米高、20吨重的铜制水雕塑,名为“人类、时间和环境”。记得当时正值傍晚,微弱的灯光下,这古铜色的庞然大物给人一种神秘感。有人说,它像一棵树,老鹰、鹦鹉、蝙蝠正栖息在枝头;有人说,它像一架竖琴,风把那排金属管抚摸得叮当作响。金发碧眼的老师笑笑说,你们不妨多看几眼,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后来,我搬到了康士比居住,每天出门上下班,都必须经过这座水钟。想起老师的话,就留了个心眼,真的多看它几眼。有时,我觉得它像个水塘,一对母子伴着塘鹅在戏水;有时,又觉得是喷泉,喷涌的水柱正洒落在水面上的12个罗马数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断有新的发现,比如古希腊的面谱、爬行的“蜥蜴”,竟然还有中国的大肚佛。中国佛像在澳大利亚华人社区中很普遍,但出现在西方的艺术品中却很新鲜。

  某天,我才知道,原来这是4种不同风格的古钟组合。有英格兰的琴钟、希腊的漏钟、瑞士的摆钟以及中国的水轮钟。我真佩服这水钟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把不同时空的东西方古典钟式糅合在一起,以水为动力,以水为连接,形成一个前后左右都可以观赏的立体巨雕。它简直就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一种形象展示。

  按中国人的风水观念,水为财。自有了这水声哗哗的水钟后,康士比平添了几分生气。水钟就在购物中心广场,许多购物者经常靠在水钟的池边歇脚。也有些推着童车的母亲们,围在一起交谈。每天更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前来观钟,甚至还有一车车的旅行团,有手持摄像机的韩国老年团,有身穿枫叶T恤的加拿大青少年。

  每到集市日,水钟周围摆起一个个摊档。小贩的叫卖声与水钟的水流声此起彼落,好不热闹。有时,水钟旁搭起了舞台,响起了音乐。节日或周末,有艺人穿着长筒水靴踏入池中,双手挥舞弹拨水钟的琴弦。这个水钟有17个音符,音色丰富,动听的旋律萦绕广场。

  每年圣诞节,水钟必是圣诞音乐会的最佳举办场所,红帽绿衣的圣诞老人,成了小孩们最欢迎的人物。有次节庆活动,我还见过两位中国人登台表演京剧。那大红大绿的戏服,那刀光剑影的功夫,还有那密集的锣鼓点,直把水钟周围的外国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华洋共处,与水钟相映成趣。水钟所蕴含的中国元素,似乎也为康士比带来越来越重的中国味。

  我刚搬到康士比时,华人并不多。那时这里只有一家中餐馆“广东楼”、一家华人超市“老友记”。进入新世纪后,我忽然发现,每天上班的路上,华人多了起来。因自己是报人,每天经过路边的书报店,都要进去瞄一眼几份华文日报的销售情况。一天,书报店的洋老板变成了华人夫妇。如今,水钟周围不仅有粤菜馆,还有沪菜、川菜、京菜、西北菜等各种风味食肆。华人超市、华人美甲店也多了起来。

  在悉尼北部,康士比已成了第三个华人聚居区。我们这些移民初来乍到时,一般生活都比较紧张,工作比较辛苦,空暇之时看看水钟,倒也感到一种放松。现在一些人退休了,可以放任儿孙们去蹦跶,便有更多时间与水钟“亲吻”。

  每天清晨,水钟沐浴在阳光下,金灿灿,光闪闪,冒出腾腾热气。黄昏,晚霞笼罩在水钟上,又透着宁静。日出日落,年复一年,水钟记录着康士比的欢乐时光,也见证着华裔移民的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