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寻幽探古辽阳城(行天下)

杨慧宏 鞠立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6日   第 12 版)

  辽阳白塔和广佑寺。

  太子岛风光。
  本文图片均由范天明摄

  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古称襄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7世纪,辽阳长期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建置史长达2300多年,被誉为“东北之雄藩,国家之重镇”。

  古老的辽阳,文化资源富集,历史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走进辽阳,就如同踏入了一座馆藏丰富的“露天博物馆”。

  生命的河

  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一条代表性河流。在辽阳,没有哪条河会像太子河一般意蕴悠长。

  我们行走在太子河边,岸,蜿蜿蜒蜒;水,潺潺而过。

  那年,燕国太子丹易水送别壮士荆轲,试图完成一个惊天动地的行刺计划。然而,图穷匕见,荆轲血洒秦国大殿。

  那时,太子河被称作衍水。秦国派大将王翦伐燕,想要擒获太子丹,以报荆轲刺秦之仇。遥想太子丹当年,藏匿于衍水之滨,任凭苇叶敲击铠甲,带起一阵萧瑟之声。燕王喜派人斩杀太子丹,将他的首级献给秦王,希望以此缓解秦军的进攻,保住燕国在辽东一带的土地。然而,秦国并未停下进军的脚步。浩浩汤汤的衍水,见证了太子丹为解国难,慷慨赴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衍水改称太子河。

  太子河与太子的故事仍在继续。

  在辽阳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某年六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辽阳,来到辽阳城东的太子河边。守城的明军拆桥焚船,试图以河为险,阻挡清军入侵。努尔哈赤命令太子褚英前去察看河水是否结冰,扬言清军要踏冰而渡。

  六月的河水是不可能结冰的。褚英据实以报,却被努尔哈赤以扰乱军心的罪名进行处罚。努尔哈赤又命皇太极前往一探。皇太极明知河水不会结冰,但他害怕步褚英后尘,便回禀努尔哈赤说河水已冰冻三尺。

  努尔哈赤即刻挥刀渡河,一举夺下辽阳。

  历史上,努尔哈赤于1621年3月率兵攻下了辽阳城后,便决定迁都于此。8月,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东岸建立新都城,与辽阳旧城隔河相望。

  寒光闪闪的河水,见证了刀光剑影、大军争渡,以及后来绵延近300年大清王朝的兴衰。

  太子河注定承载着男儿的雄心与悲情。他们让太子河关于生命的咏叹不休不止……

  如今的太子河,哺育着辽阳儿女,灌溉着美好的未来。我们在太子河畔为这座城市每一处美丽的风景欢歌……

  惊艳的画

  辽阳北郊的荒野,在一阵紧似一阵的虫鸣声中入夜。高大的方锥形封土错落于此,默默守望着黑夜。它们看似不经意地散落,实则被神秘的轴线紧密连接。附近村民世代与之为邻,却无人知晓它们的秘密。

  但是岁月很难保持沉默,总会像破土而出的春草一样吐露心声。于是,一座沉睡千年的地下画廊被发掘,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惊艳世人。

  一座座幽暗的墓室里,古人精心料理过的时光悄然浮现。这座由9座墓葬构成的辽阳汉魏壁画墓群,再现了从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古老文明,是东汉魏晋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在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中,悠悠古风,翩翩拂荡……

  汉魏之际,辽阳为辽东郡治所,辽东太守公孙氏在此割据自立。汉墓群中一批大型多室墓,大都属于公孙氏几个世系人物的墓葬。这些墓内皆有精美壁画,内容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包括饮食起居、宴饮庖厨、百戏乐舞、仪仗出行等,不仅表现了贵族的生活,还有人民群众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汉魏时期建筑艺术和文化生活的珍贵史料。

  据了解,辽阳汉魏壁画墓群学术价值较高,是辽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重要名片。

  辽阳博物馆设有一个专门展出墓室壁画摹本的展馆。虽然馆内摹本只是墓室壁画极少的一部分,但徜徉在摹本前,观者依然可以从中追溯历史,了解汉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解码当时的服饰、建筑、器皿等事物以及生活方式。

  壁画将汉魏风韵深藏于矿物质颜料的色彩线条之中,既有气势,又显浪漫。令人叫绝的是一幅《舞乐杂技(百戏)图》,它所呈现的场面宏大,以全景视角呈现了古代杂技演员的卓越成就。画中人物分列两旁,左右互娱,分别做旋盘、舞轮、反弓、倒立、扮兽等表演,乐师演奏琵琶、箫和鼓,场面热烈有序,形象逼真,如临其境,令人忘记时空的千年相隔。

  辽瓷的梦

  我们来到辽阳冮官屯,这里的泥土里不只有土豆和花生,还有瓷片。

  被泥土剥蚀的碎瓷从一千年前探出头来,带着薪火熏染的烟尘,散落于世人眼前。俯身拾起,才知道这瓷片的根好深,一直扎向遥远的辽金时期。

  一千多年前,绵延不绝的烟火从这里升起,袅袅不断的炊烟在此间萦绕,泥土和水走进烈火,映照着辽时的明月、金代的日光。民用器皿、建筑构件、儿童玩具……各种用途的瓷器率真粗犷、朴拙巧慧,带着北方民族的旷达豪放和窑火浓烈的松香,从这里运往远方。

  冮官屯古窑初建于辽,兴盛于金,衰落于元,是辽瓷的代表性窑口,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窑址之一。冮官屯古窑与上京临潢府的上京窑、南山窑和白音戈勒窑,中京大定府的缸瓦窑,南京析津府的北京龙泉务窑,西京大同府的大同青瓷窑一起,被后世学者合称为辽代的“五京七窑”。

  古人选择冮官屯作为窑址,或许是青睐于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质细腻的泥土可为原料,茂密的山林植被可作燃料,四通八达的太子河水域为运输带来便利……工匠们在冮官屯所烧的瓷器以白釉粗瓷为主,既有受中原汉族农耕文明影响留下的印记,同时又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鲜明风格,为研究辽金时期北方的陶瓷生产工艺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元代以后,冮官屯的窑火被时代风雨所熄灭,熠熠猩红的炉火消失在静谧的古村。它深藏于历史当中,却又难掩光芒。2013年,冮官屯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冮官屯出土的碎瓷片,依然在小心拼接着过往岁月,生发着古城辽阳一场又一场的文化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