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科教观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技术提供治沙新“利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0日   第 09 版)

  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今中卫市)被创造出来,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并把沙漠向后逼退25公里。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沙坡头治沙”模式向各国推广,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输出的治沙方案。

  2019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团队研发出了升级版“治沙魔方”——“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固沙时间延长至5到6年,并可实现工业化量产。经过几年试验,如今开始逐步推广。

  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工程师唐希明发明了“干”字形植苗器,将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劳动成本降低了50%。“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不仅在当地大面积推广使用,还被推广到甘肃、新疆等地。

  固沙后,沙漠中形成天然生物土壤结皮需要10年左右。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研究出人工蓝藻结皮治沙技术。通过在草方格里喷洒人工培养的蓝藻液,两三年时间便可初步形成土壤结皮。

  这些年,凭着锲而不舍的努力和科学治沙的精神,中卫市已经治理了150万亩沙地。新的治沙技术和工具成为中国多地治沙的“利器”。

  图为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