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之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甬舟铁路施工队伍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一隧三桥”跨山海 甬舟同城向未来

本报记者 窦瀚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3日   第 10 版)

  图①:世界最宽跨海大桥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施工现场,中铁四局项目技术员在检查墩身钢筋安装间距。
  图②:富翅门公铁两用大桥舟山侧施工现场。
  图③:金塘海底隧道工程盾构机刀盘下井。
  (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一条铁路线从开工之初就备受关注,这就是连接宁波至舟山的甬舟铁路。它将改变舟山市不通铁路的历史,补齐浙江“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块“拼图”。

  5月16日,金塘海底隧道宁波侧和舟山侧,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刀盘同时转动,开启相向穿海之旅,标志着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建设进入盾构掘进阶段。“甬舟号”和“定海号”两台盾构机最终将在海底“会师”。

  甬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全长76.4公里,其中新建线路全长70.137公里,建设工期6年,中途跨越东海海域,因其施工难度大被称为“世界级跨海工程”。眼下,甬舟铁路全线重点工程“一隧三桥”全部开工建设,记者走进工程现场,看大国重器如何“钻天入地”、施工队伍如何攻关技术难点。

  

  桥隧比超90%,施工难度大

  在非山即海之地修铁路有多难?因地理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甬舟铁路在开工前经历了10年前期研究。

  舟山作为群岛城市,与宁波隔海相望,地理条件极其复杂。不到77公里的甬舟铁路线上,有大中桥梁36座、隧道17座,桥隧比超过90%,跨海段总长达10公里,施工难度不言而喻。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甬舟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程小平介绍,之所以桥隧比例高,一方面是因为项目所经之地非山即海的地形地貌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是能减少铁路用地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不仅如此,线路还依次跨越了金塘水道、西堠门水道、桃夭门水道、富翅门水道。“跨越这4个水道,是因为铁路选线可利用金塘岛、册子岛、富翅岛陆域地形,尽量缩短海中段工程长度,节省建设资金。”程小平说。

  海域平均流速在2.5—3.8米/秒,洋面6级以上大风天气年均超100天,最大浪高达7.8米……西堠门水道是东海有名的急流区,因流速急、海床呈裸岩形态导致洋流紊乱,因此当地流传有“船老大好做,西堠门难过”的说法,施工面临“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的挑战,加上海床基岩裸露,施工难度很大。

  为达到通航需要,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单跨设计必须达千米以上。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海中复杂地形地质等综合因素后,设计团队结合柔性悬索桥大跨和斜拉桥刚性的优势,在国内首创“悬索+斜拉”及公铁同层设计,将跨海铁路桥单跨一举推至1488米,建立了大跨度“悬索+斜拉”协作体系的计算理论,填补了相关桥梁设计方面的空白。

  金塘水道是宁波舟山港进出通道,每年有上万艘次的各类运输船途经此处,高速铁路建设如何寻找路径?施工团队把目光投向了隧道,这样不会影响10万吨级以上船舶自由出入。

  “如果采用桥梁跨越,会大大降低其通航能力,给宁波舟山港带来损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设计负责人刘岩解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隧道上方海运繁忙、海浪高且急,隧道设计面临“大断面、高水压、长掘进、强腐蚀”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除此之外,桃夭门水道潮流湍急、涡漩遍布,基础范围内海床起伏较大;富翅门水道则地质条件复杂,宁波侧裸岩、岩面倾斜、岩石强度大,舟山侧覆盖层起伏大,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技术挑战。

  因地制宜,工程建设忙

  经过前期大量研究与考证,甬舟铁路最终确定在跨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水道上采用公铁两用桥方案上跨,在跨金塘水道上采用隧道方案下穿。

  “为节约通道资源并降低建设总费用,在修建跨海通道工程时,一般首选公铁合建桥梁方案,分别单建的成本要远大于公铁合建,这是典型的‘1+1>2’。”程小平说。

  2020年12月,随着舟山市册子岛上挖掘机铲下第一抔土,甬舟铁路正式开工,随后进入火热施工状态。

  今年4月,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定海号”盾构机开始下井。随着一声令下,一台800吨和一台400吨重的履带吊同时启动,将“定海号”盾构刀盘缓缓抬离地面。

  “定海号”盾构机总长135米,总重约4350吨,是普通机型重量的8倍,可以说是盾构机中的“巨无霸”,由刀盘、主机、设备桥和4节拖车组成,刀盘直径达到14.57米。其刀盘涂装“东海龙王”图案,寓意着“定海神龙”,也表达了建设者挑战世界级工程难题的决心。

  在司索队长指挥下,800吨履带吊与400吨履带吊配合默契,一点点将水平放置的刀盘调整至“侧立”位置并保持刀盘稳定,随后紧贴工作井缓缓下放,刀盘与井壁的最小距离仅有约20厘米,多名司索工通过绳索牵引进行微调,确保下放过程刀盘与井壁零碰撞。

  在近40名作业人员的相互配合下,刀盘接连完成起吊、转身等工作,经过约2个小时的吊装,“定海号”盾构机刀盘成功下井,与在井下的盾构机主机实现精准对接、合体。

  据悉,要在海面下最大埋深78米的复杂地质地层里打隧道,单向掘进11.2公里至少需要7年,且单台盾构机使用寿命难以满足。为了甬舟铁路早日通车,两台盾构机分别从宁波和舟山方向朝海底掘进,预计将于2026年底在海底对接,实现“双向奔赴”,这种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与此同时,其他施工段工程有序进行。3月16日,富翅门公铁两用大桥首根桩基灌注完成,标志着大桥建设进入全新阶段;3月26日,伴随着最后一方水下混凝土顺利灌入导管中,桃夭门公铁两用大桥5号主塔墩首根3.5米大直径钻孔桩基础浇筑完成,该桥进入全面建设施工阶段;5月15日,历经74天的紧张抛石嵌固施工,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4号主塔世界首创嵌入式设置沉井正式就位,标志着大桥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目前,甬舟铁路全线“三桥一隧”四大重点工程全部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自主研发,技术亮点多

  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主跨1488米,桥面宽度达到68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公铁大桥,也是世界最宽跨海大桥;富翅门公铁两用大桥是全球最大跨度的高低塔公铁平层斜拉桥,也是世界首座桥塔中穿挑臂式钢箱梁斜拉桥;全长16.18公里的金塘海底隧道,比港珠澳大桥的隧道还要长将近10公里,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条外海盾构隧道,也是世界长度最长、地层最复杂的海底高铁隧道……

  甬舟铁路线创下诸多“全国第一”“全球第一”,更展现出中国技术、装备的实力:超大直径盾构机“定海号”最大开挖直径14.57米,总重量达4350吨;重达7600吨、平面尺寸1.3万平方米的自浮式钻孔平台,完全国产……

  在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施工现场,由中铁大桥局技术团队研发的“复杂海洋环境下风、浪、流实时监测系统”以及设置的现场气象站,可精准预判施工区域未来7天的天气、潮位、流速、波高等信息,给桥梁施工和结构安全验算提供资料。

  对此,中铁大桥局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常务副经理李永旗深有体会,2022年台风“轩岚诺”和“梅花”经过舟山区域,施工区域瞬时实测为飓风12级,“正是得益于监测系统的精准预判,团队提前对设备进行保护,有序应对台风,极大降低了损失,保障了人员安全。”

  刷新多项世界纪录的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给装备和施工带来新挑战。为了托起呼啸而过的高铁,承受湍急水流的冲击,大桥采用18根直径6.3米的钻孔桩基础——这是世界直径最大的桥梁钻孔桩基础,如何让它们在波涛汹涌间稳稳扎根?李永旗说:“我们提出采用适应海洋深水裸岩条件的自浮式钢桁架钻孔平台,将水上施工转化为陆地施工。”

  为了给大功率钻机搭建一个稳定的施工平台,2023年初,一个重达7600吨的自浮式钻孔平台抵达5号墩位。这个全新研发的钻孔平台,平面尺寸超过1.3万平方米,相当于31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定位误差却控制在30厘米以内,角度偏差小于1度。这在世界桥梁建设中属于首次尝试。

  技术人员介绍,在汪洋大海上作业,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快速读取和量测平台位置、姿态的实时变化,而数字孪生技术的全面运用,使测量效率远高于人工测量方式,实现了对平台的智能定位和远程调度。

  不仅如此,大桥工地现场还安装了PM2.5、PM10、风速、温度、噪音等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环境参数,一旦发现超阈值指标就会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