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上海80%的大模型企业聚集到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记者近日来到上海专门为大模型企业打造的孵化和加速载体——“模速空间”,这里入驻了近70家大模型相关企业,正在用创新生态助力大模型产业“加速跑”。
快速生成视频,为影视行业省去实地拍摄的成本;轻松“画”出模特图,帮助电商平台的商家快速上架新衣;智能写作文稿,提升客户的办公效率;助力生物育种,成为选种育种的人工智能“助手”……在模速空间,一家家大模型创业企业展现出了赋能千行百业的无限可能。
大模型引领新一轮人工智能变革,上海正在以“集中孵化”的形式呵护这些极具潜力的“幼苗”成长壮大。“对于大模型创业企业来说,算力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模速空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大模型企业、智象未来生态合作部总经理沈伟峰说,“模速空间提供算力调度平台,帮企业拿到算力并且提供补贴支持。”
模速空间运营方、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陈海慈告诉记者,不只是算力调度平台,模速空间针对大模型创业企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还打造了开放数据平台、评测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夯实要素保障。
衔远科技首席架构师丁成举例说:“备案是大模型走向商业化的重要一步,大模型只有通过备案才能向公众开放,而模速空间已经开通了线下备案服务。”
如果说高质量的孵化和加速机构帮助产业实现从1到10的跨越,那么新型研发机构瞄准的则是0到1的突破。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近年来着力打造创新全链条,激发创新活力,赋能产业发展。
走进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无论会议室、办公室还是走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黑板。这是数学家们提出的小需求,用来“捕捉”随时闪现的灵感。
今年1月,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正式揭牌。这一由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领衔的研究院,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截至4月底已有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顶尖科学家入驻。
不看“短平快”,只看“原创性”。研究院副院长胡森说,通过薪酬、评价等体制改革,研究院吸引人才面向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等领域,全力以赴攻克数学难题。
在上海,这类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和发展如火如荼。上海市科委介绍,聚焦人工智能、Web3.0、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和数学等基础学科,上海近年来打造了上海浦芯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面向全球开展合成生物领域人才网络搭建、技术合作、概念验证、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金勤献说,该中心正在围绕生物医药、高价值分子、大宗化学品打造三个转化平台,实现技术到商业的转化。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了解到,着眼“从0到10”,上海接下来将聚焦前沿赛道启动7到10家高质量孵化器,设立早期孵化基金,推进“超前孵化”“深度孵化”和“孵投联动”。同时,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运行,到2025年重点培育2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据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董 雪、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