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台港澳周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免洗餐具、一次性水杯、蔬果保鲜袋……日常生活中,各类塑料制品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却也造成了难以治理的“白色污染”。在台湾,一次性塑料袋使用量居高不下,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正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担忧——

“减塑”不给力,岛内民众很忧心

本报记者 金 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8日   第 04 版)

  在台湾传统市场,塑料包装袋随处可见。
  图片来源:台媒

  据台媒报道,台湾自2002年起就推出相关政策,限制7类行业向消费者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并于2018年扩充至14类行业,但实际“减塑”成效并不理想,甚至有不降反增的势头。据统计,台湾目前塑料袋年平均使用量高达近100亿个,平均每人每年使用超过400个。如果以重量统计,台湾塑料袋使用量在近10年间共增加了14.4吨。

  有岛内环保人士批评,台环境主管部门2018年曾提出在2030年前逐步朝向全面禁用塑料吸管、饮料杯、购物袋及免洗餐具,但部分措施时至今日仍有县市未执行。去年相关部门又改口称“不再坚持禁限用方向”,“减塑”目标眼看遥遥无期。

  “传统市场、小吃摊贩和早餐店等场所是一次性塑料袋使用最频繁的场所,但却没有纳入目前实施限塑的14类行业之中。”台湾环境保护团体负责人谢和霖表示,相关“减塑”措施的力度明显不足,环境主管部门在实际执行中只挑容易的部分做,遇到阻力后就不再推进,没有打到真正的痛点,以致“减塑”计划进展缓慢。

  对此,台环境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传统市场、夜市和摊位等场所的一次性塑料袋使用量约占整体使用量的6至7成,若实施禁限塑措施,恐会影响商家的经营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不过,有岛内环保团体在调查后指出,部分商家和消费者对于禁限塑措施的确有抵触情绪,但超过8成的受访者支持在传统市场、夜市等场所建立回收设施,并加强塑料制品的重复利用。环境主管部门应该在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方向持续努力,妥善引导传统市场“减塑”,而不是将反对声音当作停滞不前的“挡箭牌”。

  近年来,岛内部分市场、夜市主动践行“减塑”措施,在回收减废方面作出表率。新北芦洲永平市场的商户在2019年自发设立了塑料袋回收点,鼓励顾客重复利用或自带购物袋。5年来,永平市场的塑料袋整体使用量减少了约6成,相关做法还推广至新北6个传统市场,共减少使用塑料袋约14万个。

  “我们会挑选完好无损的塑料袋,清理干净后再次提供给顾客使用。”在永平市场经营蔬果摊位的王女士表示,最初商户和顾客都有些不习惯,但现在大家都能够理解这样做对环境有好处。“有熟客已经习惯了自带环保购物袋,还会把家里的塑料袋清洁好拿来回收,我每次都会赠送一些蔬菜来鼓励他们。”她说。

  今年7月起,岛内预计将有40处夜市和传统市场相继加入“减塑”行列,店家将不主动提供塑料袋,市场内也会设置二手塑料袋回收循环点。

  有岛内环保人士表示,环境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作为,向民众宣导绿色环保理念,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生产与使用,不要让台湾在“减塑”的道路上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