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年专家陈艺征:

“做科研,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众生相)

李 贞 方梓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6日   第 05 版)

  初夏的北京洋溢着盎然生机。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电力智能传感技术实验室,见到了传感所特聘青年专家陈艺征博士。

  这天,陈艺征的工作是测试一款传感器的性能。只见他拿起一个外观呈金属银色、小巧光滑的圆柱形传感器,将其放入标准试验箱里。与此同时,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开始不断闪动着光谱数据。

  “这个小圆柱体是位移传感器,能够测量距离和位移。”陈艺征向笔者解释说,“别看传感器的个头小,功能却很强大。我们的电网系统就像一张大网,覆盖千家万户。传感器就像电网的‘眼睛’,如果出现细微的管廊缝隙宽度变化、抽蓄电站坝体变形、输电塔金属构件连接处位移等情况,它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保障供电安全。”

  讲起传感器,陈艺征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他说:“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终究是要落到实际应用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2022年初,陈艺征加入国网智研院传感所,带来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技术。目前,他主要利用光学敏感器件进行传感器基础技术研究,针对光学器件的需求,研发新型的材料和工艺。

  比如,一款需要强电环境下使用的传感器,要求所有的器件既不能含有金属等导体材料,又要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陈艺征带领团队经过近一年半的打磨,最终使用3D打印陶瓷材料和蒸发镀膜等技术,使光学器件可靠运行。

  对待工作,陈艺征总是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反复测试传感器的性能和适用性,是他的工作常态。温度、震动、电磁环境等各种复杂因素,他都会进行严格模拟。有时连续测量,需要坚守在实验室测试台旁彻夜不眠,但陈艺征乐在其中:“只有经过反复的测试和优化,才能保证传感器实际应用的高精度、高可靠度。”

  今年,在进行国网新源公司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监测项目时,陈艺征和团队面临更大挑战。团队要对大型三维坝体变形进行监测,包括位移、应变、沉降等关键指标,全方位评价坝体结构的健康状况。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复杂,陈艺征带领一支3个人的小团队埋头苦干,从传感器本体材料、光学组件优化到机械结构改良,一步步解决技术难题。

  大家都说陈艺征是“点子王”。但陈艺征自己说:“做科研,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改进。”

  自己能独当一面后,陈艺征更重视培养年轻力量。他鼓励团队成员亲自动手,从设计到安装,每个步骤都要亲身实践。“尤其是传感器部分,至少是从头到尾精确到每个器件都要自己做一遍。这样,一旦出现复杂的现场故障,就能够直接发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避免做无用功。”

  这份严谨的科研态度,令团队里的年轻人心生敬佩。同组的年轻工程师觉得,在陈艺征的帮助下,“大家的心更齐了,劲儿更足了,团队战斗力嗖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