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恭王府博物馆展示馆藏皮影精品

本报记者 黄敬惟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6日   第 11 版)

  展出的纸影《五福寿为先》。

  展出的河北唐山皮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中国民间戏剧形式。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其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其流传范围广泛,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派,甚至远传海外。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世间日月 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藏皮影精品展”在位于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东二区展厅开展。展览以历史上恭王府与蓟州皮影的联系为线索,介绍清代皮影戏在北京城繁荣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清代王府的养班习俗等。

  古蓟州位于京畿要地,在清代与宫廷关系深厚,当地皮影戏在京演出活跃。展览展出的“光绪年间恭亲王府在蓟州西龙虎峪镇柳官庄佃户李富的收租执照”、李富作为蓟州皮影班主的影夹和相关皮影拓稿等展品,是研究清代王府皮影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在清代,皮影制作技艺日臻成熟,艺匠能人齐聚京师各显其能,皮影戏在北京呈现风靡之势,王府养班渐成风俗。李脱尘的《滦州影戏小史》中记载了礼亲王府养皮影班的情况,“影戏遂于康熙五年随礼亲王入关,居其邸第。有八人专司影戏事,每月给工银五两,食宿皆备。”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亦有对北京各王府“养班”情形的描述:“从前各王公府多好影戏,如怡王、肃王、礼王、庄王、车王等府,皆有影戏箱,及吃钱粮之演员”。

  本次展览精选各地代表性作品200余件,同时展出了皮影画稿、手包、乐器及较为罕见的纸影等相关展品。

  以线刻见长、刀工精细的河北唐山皮影,绘画与刻镂兼施的河南潢川皮影,乡土生活气息浓厚的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皮影戏,人物形象丰富、造型写实的湖南长沙皮影戏……作为传统美术与传统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品种,皮影跨越千年,绽放时代新韵。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如今依然在湖北竹山堵河活态传承的皮影刻制技艺、代表剧目等,为广大观众呈现民间皮影精彩的历史瞬间和鲜活的当代传承。

  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