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财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评估报告——

中小企业创新动能日益增强(锐财经)

本报记者 邱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4日   第 03 版)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积极引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返乡人员和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图为工人在仁寿卓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手机组装车间赶制订单产品。
  潘 帅摄(人民视觉)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怎样?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6月3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应了相关问题。报告指出,惠企政策落地见效,中小企业创新动能日益增强。应持续推动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稳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企稳向好态势。

  多层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要求,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受委托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2023年评估扩大了参评城市范围,新增14个评估城市,总数达到50个。根据此次评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多方面有所改善。

  惠企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减税降费政策和稳岗返还政策企业知晓率最高,约85%的中小企业反馈知晓。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受益最明显。企业对各项帮扶政策满意度整体较高,已享受过相关政策的企业有超过九成表示满意。

  多层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推动设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中心)超过1700家。其中,省级覆盖率超过九成,地市级覆盖率超过八成,县区级覆盖率超过五成。参评城市中,47个城市已设立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占比达94%。

  中小企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步伐加快。目前全国已建立31个省级、165个市级中小企业线上服务平台。参评城市中,超过40个城市已建立线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万多家

  发展环境更优,企业创新更有劲头。报告指出,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各参评城市不断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精准对接、实现融通创新发展,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数据显示,2023年有关部门共举办“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1800多场,参与企业11万家,达成合作意向2万多项,签订合作协议1.2万项,合同总金额达5300多亿元。目前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万多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

  相关企业创新成果丰硕。报告显示,2022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达4779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2023年度全国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注册商标438.3万件。参评城市2023年授权发明专利总数达到63.7万件,占全国总数的69.2%。

  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共15个重点行业、超1.5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罗俊章分析,数字化转型能够助力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降本等多重目标,既是助企纾困之举,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应推动中小企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探寻企业智能创新的新方向,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不断改善

  让中小企业实现更好发展,还需着力化解融资难题。报告显示,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产融对接,鼓励金融机构打造“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截至2023年末,“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达到18.6%和21.9%。

  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累计投资36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约988亿元,子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到478亿元,其中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金额占比达到70%以上。

  从最新数据看,今年4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比上月上升0.1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其中,资金指数为101.2,比上月上升0.2点,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认为,相关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扩大普惠小微单户授信额度,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日前表示,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