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畔,阿瓦拉山旁,飘扬着中国国旗的街头……在塞尔维亚掀起“中国热”之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我们的荆轲》演出代表团抵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于当地时间5月17日、18日晚上,在贝尔格莱德著名的剧院——南斯拉夫话剧院为当地观众连续奉上两场精彩演出。这也是中国话剧在贝尔格莱德首次亮相。
受邀赴塞 精心备演
由莫言编剧、任鸣导演的《我们的荆轲》是一部具有中华传统审美样式和现代精神的作品,曾多次代表北京人艺登上世界舞台——2014年到俄罗斯圣彼得堡、2015年到白俄罗斯明斯克、2019年到法国马赛等地出访演出都取得成功。富有思辨意义的主题、浪漫古典的舞台形式、智慧且不失幽默的台词,让这部作品跨越语言和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此次演出是北京人艺受南斯拉夫话剧院邀请,精心筹划的一次文化互访。早在2015年,南斯拉夫话剧院就参加了“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上演了莫里哀作品《无病呻吟》,这也是南斯拉夫话剧院在中国的首次演出,被誉为塞尔维亚国家级话剧作品的“破冰之旅”。2017年,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的《茶花女》应邀参加“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几年间,北京人艺与塞尔维亚国家级话剧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持续开展。
虽然剧目至今已经过80余场打磨,但是主创们依然在出发前早早投入排练,力图将最好的演出状态奉献给塞尔维亚的观众。“塞尔维亚的‘中国热’让中国文化和中国戏剧受到极大的关注。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看到中国戏剧的艺术风格、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剧中荆轲的扮演者王斑表示,饰演这样一位古代“侠士”,他更希望传递出背后的思想,“这部作品虽然是古装戏,但传达的思想具有现代性。如何对待名利,如何追求爱与和平,这些主题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这部戏的舞台呈现以简代繁,以少胜多。导演任鸣(已故)曾表示,这部作品是现代意识和中国元素的集合,有一种大写意风格。舞台上还运用了《史记》里的文字,也希望产生历史和当下的对话。”剧中太子丹的扮演者闫锐说,这样的舞台风格会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
精彩演出 广泛交流
此次演出开票后迅速售罄。塞尔维亚主流媒体做了广泛报道,引发当地观众瞩目。
作为莫言的首部大剧场话剧作品,《我们的荆轲》首演于2011年。该剧以莫言独特的视角、耐人寻味的语言,重新解读了“荆轲刺秦”这一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在贝尔格莱德首演当晚,当大幕开启,隶书活字印刷形成的光影背景,一下把观众带入中国的历史情境中。大气简洁的舞台上,五种光影配合营造出五个不同的时空转换,为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增添更多色彩。演出过程中,无论是演员用塞尔维亚语的开场,还是剧中荆轲与燕姬浪漫又不失理性的情感关系,几位小人物对于“刺秦”的推动,抑或是易水边“悲壮”送别等精彩段落,都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鼓掌,纷纷拍下难忘瞬间,反响热烈。有观众表示,透过这部剧了解到中国的古典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谢幕时,莫言与主创一起上台,莫言不仅表达了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南斯拉夫话剧院的感谢,也与塞尔维亚观众分享了他对于作品的理解:“我刚刚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出,相信大家跟我的感受一样。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搬上舞台是很大的幸福,一个作家的作品能由演员带到国外来演出是更大的幸福。这个剧本是20多年前创作的,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历史故事,让历史和现实有了关联,所以它到现在仍然有生命力。”
《我们的荆轲》赴塞尔维亚演出期间,代表团还到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参加北京人艺阅读角图书捐赠仪式,希望借此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国戏剧的发展面貌,多角度传播中国戏剧文化。同时,北京人艺代表团还与南斯拉夫话剧院、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等艺术院团之间开展对话和交流,围绕艺术建设、经营管理、未来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赴塞演出,是北京人艺时隔数年后再次走出国门,重启国际巡演的第一部剧目。“此次演出的意义和分量非常重,我们来到这里,不仅带来北京人艺的优秀作品,也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希望通过这次演出及相关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塞尔维亚等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此次演出代表团团长、北京人艺党组书记王文光表示,未来北京人艺将继续积极推动与更多国家的戏剧交流与合作,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