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四川甘孜:守绿换金

本报记者 李凯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7 版)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泥拉坝湿地。
  甘孜州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一角。
  甘孜州石渠县林草局供图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村民正在包装“美人脆”苹果。
  降初泽郎摄

  贡嘎山巍峨耸立,稻城亚丁风光旖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生态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甘孜州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提升“绿色颜值”,创造“金色价值”。

  守护生灵家园

  灭鼠杀虫、平整土地、补播草种、种植适宜高原生长的树种,甘孜州色达县色塘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确央,正领着社员们在色达县4个乡镇的草原改良点位进行草原沙化治理和植树造林工作。

  由牧民转变为“生态工人”,确央和社员们熟练掌握了一整套林草种植技术,帮助县城周边实现了从沙尘满天到绿树成荫。“植树造林,提升了县城的颜值,造林合作社也发展起来。”2023年,色达县聘用生态护林员1504名,队伍不断壮大。

  “这边没有污染物,藏野驴们的精神不错,藏原羊数量没有减少……”位于甘孜州石渠县的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湿地守护人根秋泽仁正忙着野外巡护。

  地处高原地区,保护区的气温不高,根秋泽仁的手常常冻得通红。在这总面积60多万公顷的土地上,他要完成森林草原管护、环保宣传、动物救助等工作。望着茫茫湿地,听着鸟儿啾鸣,根秋泽仁慢慢懂了父亲甲它的初心。

  甲它曾是石渠县真达乡护林队的队长,20多年如一日在三江源区域内守护生态,直至3年前因病离世。苍翠的万顷林海中,甘孜人接续守护着万千生灵,真达乡护林队的故事被拍摄成纪录片《湿地守望者》,感动和影响着许多人。

  作为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甘孜州拥有652种野生动物和5229种植物,被誉为“世界天然物种重要基因库”。为守好这一基因宝库,甘孜州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途径,实现全州森林生态系统良好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得到恢复性增长。

  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甘孜亮相:400多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现身色达塘亚沟,上演一出视觉盛宴;果根塘湿地公园内,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被镜头记录;色达泥拉坝湿地内,植被恢复,各种珍禽水鸟、鱼类等前来“安家”……

  越来越多的植物在甘孜得到保护。甘孜州稻城县实施“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在各卡乡卡斯村,县林草局工作人员正为一棵干香柏“体检”。截至目前,甘孜州有古树名木563株。为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稻城县规划在5个古树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建设古树公园,并力争在年内完成建设。

  斑斓的生态画卷构成甘孜的靓丽风景。如今的甘孜大地,拥有6类81个自然保护地,空气优良天数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持续实现3个“百分之百”,环境质量稳居四川省前列。

  活用碳汇资源

  “莫再端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甘孜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赖爽介绍,“目前,甘孜州拥有森林面积539.47万公顷、蓄积4.865亿立方米,连续10年保持双增长,总量居四川第一,甘孜州还有草原面积558.7万公顷、湿地面积60.84万公顷,这些都是发展碳汇经济的殷实家底。”

  近年来,甘孜州发挥自身优势,不断盘活当地碳汇资源。川西北腹地的金马草原,座座丘峦绵延成一弯“新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雪域雄鹰,紧紧扼守沙化荒地,一改昔日寸草不生、漫天黄沙的面貌;而今,鲜卑花、高山柳、绣线菊交织,成片云杉幼苗在此拔节向上,旷野披绿。

  “远在两千公里外的顺丰集团,和一片甘孜的云杉树林连结在了一起。”色达县然充乡党委书记慈城嘎瓦说。早在2020年,甘孜州就开始探索林草碳汇项目的开发工作,2022年,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牵线搭桥,甘孜州与顺丰集团一拍即合。

  去年5月,由顺丰公益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甘孜州林草局、色达县林草局在色达县然充乡德玛村的47块林地上种植了4500亩51万余棵云杉树苗。

  这是甘孜州首个社会资本参与的碳汇造林项目,也是四川省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碳中和林项目。顺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炜表示:“种植碳中和林,既能抵减我们企业的碳排放,又能助力项目所在地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赢。”

  “林草碳汇产业发展,前提是做到科学准确的数据监测,突破口在于摸清甘孜州碳汇资源家底。”赖爽介绍,甘孜州此前已投入120万元专项试点资金,初步测算出全州未来可开展造林碳汇365.12万亩、森林经营碳汇2441.74万亩,按30年计入期算,人工造林碳汇量最大可达964.27万吨碳当量。

  发展特色农业

  大渡河畔,甘孜州丹巴县村寨里绿树成荫,梯田层叠,与造型独特的藏式民居一同勾勒出美丽画卷。

  游客慕名前来,民宿生意火热,丹巴县甲居镇小聂呷村村民阿加格玛乐开了花。“村里引进了‘美人脆’苹果,春天游人赏花,秋天果实收获,致富路越走越宽。”阿加格玛种了300多棵苹果树,去年挣了3万多元。

  丹巴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生态修复等方式扩大“美人脆”苹果种植规模,建设试验示范基地500亩,“美人脆”苹果种植覆盖10个乡(镇)40余个村,面积达7910亩。

  长江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甘孜全境,甘孜州沿河谷地布局林果产业带,形成了核桃、苹果、樱桃、仙桃等独具高原特色的百公里林果产业带,成为广大村民共同致富的新引擎。

  在甘孜州道孚县,变叶海棠也成了百姓的致富果。2022年至2023年,道孚县通过建设变叶海棠种植基地、推广良种繁育及丰产造林技术,带动各卡乡、孔色乡等5个乡镇村民种植了15.5万株变叶海棠苗,1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今年,道孚县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共计973.5万元,带动麻孜、木茹等6个乡镇2000余户农户种植变叶海棠种苗17.7万株,户均将增收9000元左右。

  生态美,乡村人居环境更整洁。甘孜州白玉县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白玉县赠科乡扎马村村民扎切感受颇深:“过去村里环境差,村道上牛粪遍地,污水横流;经过治理,有了垃圾池和保洁员,村子面貌一新,游客也渐渐多起来。”

  2023年甘孜州投入资金1.12亿元,新(改)建农村户厕31098户,全州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9个百分点,全部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

  万山锦绣,千河浩荡,甘孜大地风光正好。画好绿水青山的画卷,探索更多通向“金山银山”的路径,甘孜州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