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之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浙江宁波:

城与乡携手并进

本报记者 李中文 窦瀚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3日   第 10 版)

  图①: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的美丽乡村景象。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图②:在宁波市宁海县越溪乡南庄村“集士驿站”,村民将土特产寄往外地。
  尤才彬摄
  图③: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画卷。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图④: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沿山村整洁的民居与碧水青山、河流田园相互映衬。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在浙江省宁波市,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家门口可以方便就医,乡村生活便利安心,教学资源实现城乡共享……

  如今,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成为宁波新的风景。今年一季度,宁波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19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2元,城乡收入倍差为1.65,较去年同期缩小0.05。

  

  教育医疗同步,乡村生活城市体验

  “学校就在家门口,师资不比城区学校差,我在附近开店,接送也方便。”在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畸山小学门口,正在接女儿放学的陈奉希与记者攀谈起来,他说,在奉化区,随迁子女入学几乎无门槛。

  近些年,奉化区投入2086万元新改建资金用于校园设施提质升级,在师资力量方面,通过打造“名师工作室”“名优骨干送教下乡”“跨校青蓝工程”等平台加快教师专业队伍成长。

  得益于一系列举措,畸山小学校长任宁说,近年来,学校新增了4名高级教师,还有多人获评区骨干教师、区名师,教学质量正在向城区看齐。

  “‘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是学生的心愿、家长的期盼。”奉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彪表示,围绕这一目标,奉化区全面投入、整体布局,破解原有“城区挤、乡村弱”的问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教共体”建设,覆盖率达10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态势基本形成。

  “没想到现在看病这么方便。”回忆起前不久的住院经历,家住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的徐师傅一家对“住院服务一体办”赞不绝口。

  从咸祥镇开车到城区综合医院最快也要40分钟,对徐师傅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并不容易。“到了那边要挂号、排队看医生,起码大半天,万一城里医院没床位,还得回家等消息,一来一回实在太麻烦。”徐师傅说。

  如今,徐师傅在鄞州二院医共体咸祥分院就诊,医生通过网上转诊系统向医共体总院发起转诊申请,当天即可办理入院手续。“上午10点半去镇卫生院,当天下午就顺利住进上级医院,住院手续也很简单。”

  数字医共体“住院服务一体办”在鄞州全区推广后,患者床位安排时间从传统模式的2—3天缩短至30分钟以内,住院匹配精准率提高至99%。

  截至2023年底,宁波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4家,其中乡镇卫生院86家,规划内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381家,村卫生室1748家,70.4%的行政村设置村卫生室,辅之以偏远山区、海岛巡回医疗,城乡“十五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服务就业创业,乡村舞台同样宽广

  2023年6月,家住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铁江村的邬佳华,从湖州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未找到心仪的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智汇宁海 志在西店”夏季综合招聘会,向西店零工市场就业指导人员诉说了自己的情况。

  “和小邬同学交流后,发现她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但能感受到她对新媒体的兴趣。”零工市场职业指导员刘微说,当天,刘微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其认识自身求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职业取向及职业能力测试,让其了解自身就业优势,还向她推荐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职业指导员向我推荐了新媒体编辑、摄影剪辑等几门实用技能课。”经过后期学习,邬佳华掌握了实用技能,最终进入宁海县北滨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新媒体编辑。

  在宁海县,围绕“城乡共发展,就业有机会”目标,“一站式”零工服务模式正在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成为城乡高质量就业的新阵地,目前共建成4家零工市场、10家零工驿站,累计服务企业1100余家次,提供服务7900余人次,“灵活保”参保人数超2万人。

  家住鄞州区咸祥镇的左源一直有创业想法,却碍于缺少启动资金迟迟未能行动。正当犯愁时,镇政府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好政策。在咸祥镇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向她详细介绍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又针对她招不到店员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向她推荐了4位登记在册的零工人员。

  今年4月,左源新注册的文化传媒工作室顺利开业,鄞州区又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创业指导等“跟踪式”服务,为她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鄞州区通过创新推动创业窗口“即时办、上门办、预约办”,服务范围覆盖城乡,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政务增值化服务,实现创客“零跑腿”,2023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18万元,2023年全区新增创业实体2.71万家,创业带动就业10.84万人。

  从2015年开始,宁波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可持续、均等化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73个街道、83个乡镇、765个社区、2180个行政村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并探索打造老百姓身边“一站式、便利化”的零工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公益性零工市场41家、零工驿站104家。

  基建配套更新,城乡道路更加畅通

  眼下,正值鲜笋上市季节,宁海县高塘村集士驿站站长陈菊华每天都要跟着村民进山收购鲜笋,再制成油焖笋、笋干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去年收了上万斤,今年量还能再扩大。”陈菊华笑着说,她之所以有底气放手大干,是因为有了一辆辆驶向山村的“快递班车”。

  高塘村是当地最偏远的高山村之一,交通不便,近年来,宁海县着力打造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创新“集士驿站”“公交邮路”和“城乡客货邮数字化改革”等农村物流运作新模式,打通农村寄递服务“最后一公里”。

  陈菊华介绍,当包裹袋上车后,公交车大屏幕内置读卡器感应到包裹袋上的二维码,远在32公里之外的宁海客货邮智控管理中心内,包裹实时信息和公交车运行轨迹同步显示在指挥大屏,便于定位及跟踪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集士驿站如今还是村里不可或缺的便民服务站,除了快递收寄,还兼具政务服务、产品分销、电商服务等功能,能让村民享受和城里百姓一样的便捷生活。

  目前,宁海县已建成集士驿站128个,累计开通公交邮路79条,完成快递业务量500余万件,降低农村物流成本20%以上,助农就业1500人以上,带动农产品销售9000万元。

  在余姚市,通往四明山革命老区梁弄镇横坎头村的道路,曾经是泥泞土路。“以前都是泥巴路,出去买菜还要翻山越岭。”横坎头村百丈农家老板黄彭勋印象深刻。

  以前骑摩托车到镇上菜市场进货,如今物流运输服务和供应链不断完善,黄彭勋在家就能收菜,自家产的特色农产品也跟着卖了出去,横坎头村农特产品“走进来”更加便捷。

  四通八达的交通为村里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2023年,横坎头村接待游客超100万人,让像黄彭勋一样的农家乐老板生意红火。

  革命老区焕新颜,源于“四好农村路”建设。2019年,余姚市按“五美”公路标准对梁弄镇主要通道进行提升改造,路况水平和路域环境显著提升,附属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眼下,这条路已成为一条生态旅游公路、红色旅游公路。

  “以前去市区医院要换好几班车,现在可以直达,省了不少时间”“坐一趟车就能直接到市中心,大大方便了我们老年人外出”……村民连连称赞。不仅如此,随着四明山快线、公交500线路的开通运营,余姚市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扩大农村优质服务供给。

  携手共富,交通先行。截至2023年底,宁波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937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超81%。平原乡镇、4A以上景区全面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山区乡镇、3A以上景区基本通达三级以上公路。2024年,宁波市在浙江省率先发布县道网布局规划,全方位、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

  如今的宁波,城与乡携手并进,在浙江大地上绘出一幅城乡均衡发展的生动图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下,宁波乡村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改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