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边有一只小!这可是湿地的‘常住居民’!”上午8时许,浙江杭州西溪湿地莲花滩的观鸟区已聚集不少鸟类爱好者,西溪湿地“飞羽”志愿服务队队员指引大家观鸟。
同一时间,在刚运行上线的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内,鸟类监测系统也捕捉到这个可爱的小生物,生成了一条数据记录。
3月31日,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运行,这是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唯一试点。据统计,运行至5月5日,西溪湿地13套声纹加8套视频设备,共采集195623条有效数据。其中,置信度大于90%的高质量数据达到11353条,共记录到鸟类22科48种。
莲花滩区域面积不大,是一个典型的全生态要素集聚地,也是西溪湿地治理的“微型观测点”。在这里,智治中心布设1台水质、1个雨量计、1套碳汇、1套土壤和6套鸟类音视频监测设备,用于观测和统计莲花滩实时生态环境信息。这样,栖息于西溪湿地的鸟类能被精确检测,对记录、保护新落户鸟类和珍稀鸟类具有重要意义。
鸟类的生存环境如何,与湿地保护利用水平密切相关。
智治中心为西溪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强大支撑。西溪湿地位于繁华城市,不仅是公园、景点,也融入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中,全封闭式保护和单纯开发利用两种思路都不可取。
“单靠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科学高效解决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湿地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举例说,“比如,湿地的空气质量,会受到游客出行、天气温度和各类内外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复杂因素影响,以往缺少精准的方法来评估。此外,湿地生态系统由水、气、土及生物等多种生态要素构成,并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多因子相互叠加,这也导致管理者难以制定湿地综合保护策略。”
针对这些难题,新上线的智治中心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整合零散数据资源,通过仿真计算推演等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提升湿地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你看,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西溪湿地共计接待的游客数量是18.27万人次。”在智治中心,西溪湿地管理局数据资源科业务负责人余卉介绍,针对客流量较大的情况,依托智治中心,可以对园内重点区域人员承载、人流聚散态势等进行数智化管理。通过线上的客流监测、客情管理等工作,提升紧急事件的响应速度。
此外,“五一”假期,西溪湿地入园车辆达2.45万辆。智治中心统计出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数量,管理者及时出台新能源停车减免停车费等措施,有效降低油车的进场次数,倡导绿色出行。
“西溪湿地也是全国率先进行碳源碳汇核算的湿地,碳源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碳汇就是对温室气体的吸收。通过智治中心采集感知数据,精确实现湿地碳排放实时监测和年度核算盘查。同时,结合土壤、植被、水体碳储量状态评估结果,更好估算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余卉介绍,通过开发碳源碳汇应用场景,湿地预估每年将减少约5%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