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归乡的奖牌

杨 宁 李春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06日   第 06 版)

  3月22日,位于江苏淮安的张纯如纪念馆接待了一批特别的客人。他们中为首的是美籍华人沈小平,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向纪念馆捐赠张纯如女士生前获得的一块纪念奖牌。或许在旁人看来普通的一次捐赠仪式,沈小平却已经等待了26年。

  演讲与初见

  1998年4月,华人女作家张纯如为了宣传新作《南京大屠杀》,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展演讲,这是她此次巡回演说中的一场。

  当地的华人社团提前得知了张纯如的演讲计划,他们为此专门成立了张纯如演讲组委会,负责安排相关事宜。“我当时还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做研究员,又被选为组委会的联合主席之一,于是顺理成章地全程参与了演讲会的筹备工作。现在想来,这可能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沈小平回忆道。

  除了联系场地、安排行程,组委会还给张纯如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她写了具有如此影响力的作品,称得上是在美华人的杰出代表,大家都觉得应该有所表示。思来想去,我们决定为她定做一块奖牌。”

  沈小平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四处奔走,联系商家,找人设计。“毕竟这本书是当年蝉联全美畅销书榜单的作品,张纯如能亲自前来,大家都知道这意义非凡。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生怕有什么疏漏。”沈小平说。

  谈起初次见面的场景,沈小平还记忆犹新。那是4月7日,演讲的前一天,他到机场迎接张纯如,并将她送到酒店。一路上,沈小平与张纯如做了些简单的交流。说到这里,沈小平有些遗憾。“现在想想,当时应该多和她聊一聊的,可惜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辗转与等待

  演讲会当天,现场座无虚席。沈小平在台下听完了张纯如的演说,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相信当天所有在那里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尽管只是短暂的接触,却可以看出她并非寻常女子,虽然顶着很大的压力,她依然坚韧和勇敢。”沈小平走上讲台,将这块奖牌授予她,台下掌声雷动。这一幕有幸被拍下来,成为沈小平珍藏的照片。

  在离开前,张纯如叫住了沈小平。原来由于行程密集,张纯如后续还要前往多地进行演讲,不便随身携带过多行李。她希望沈小平能暂时代为保管这块奖牌。“她给了我一张名片,上面有一个信箱号码,我们约定等她回了加州再联系,到时我把奖牌寄给她。”

  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顺利。张纯如巡回演讲结束后,按照约定,沈小平给名片上的信箱写信,想要获得她的准确住址。“那几年正是她最受关注的时候,每天都有太多事要处理,兴许是太忙了,很多信件混在一起,也不可能全都看完。”沈小平猜测道。

  分别后的几年,沈小平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尝试给名片上的信箱写信。虽然一直没有收到回复,他也只是安慰自己,“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总能联系上的”。

  遗憾与心愿

  在苦苦等待的日子里,沈小平只好将这块奖牌带回自己家中。 “每天回到家都能看到这块奖牌,总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它一直在提醒我,有一件事还没有完成。”沈小平说。

  然而世事难料。2004年,张纯如逝世的噩耗传来,彼时沈小平已经回到国内。听到消息,沈小平愣在原地,不知道该作何反应。“我原本以为来日方长,但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块奖牌可能送不出去了。”

  张纯如去世后的十几年里,沈小平每每想起这块奖牌都心生遗憾,却又无能为力。他只能在清明或是张纯如诞辰等特别的日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张纯如的事迹,讲述奖牌背后的故事,聊以慰藉。

  2019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当时一个朋友看到了我分享的内容,推荐我加入张纯如纪念微信群。我就是在那里联系到了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并在她的介绍下认识了淮安张纯如纪念馆的何馆长。”

  “我们一拍即合。”纪念馆馆长何睿说,“听到沈先生有捐赠奖牌的想法,我们马上着手计划捐赠仪式。纪念馆中类似的奖牌原件并不算多,这也给馆里补上了张纯如生前的一次重要行程。”

  可惜受到疫情影响,原定的计划未能按时进行,谁知这一等便又是4年过去。“不能再等了。”沈小平很坚决,“是时候弥补这个遗憾了。”如今,在纪念馆第四部分的展厅里,一块相框大小的铜质奖牌静静地摆在展柜中,26年前的约定终于以这种方式得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