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264平方公里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及其面积为126.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下列核心要素:(一)以御笔峰、西海石林、杨家界峰墙为代表的张家界地貌;(二)以黄龙洞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三)以天下第一桥和水绕四门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四)以林麝、金雕、大鲵以及珙桐、南方红豆杉为代表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
为钟乳石做“美容”
2024年2月10日傍晚,正是龙年春节的欢聚时刻。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洞景区游人渐渐稀少。在洞中有一处景点名为“老鹰觅食”,巨大的钟乳石被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得神似飞翔的雄鹰。此时,58岁的黄龙洞景区员工毛国平身着厚厚的御寒棉装,来到“老鹰觅食”石笋间。他扭亮头灯,打量着眼前一根根石笋;随后,他手握一把小小的软毛牙刷,开始认真地刷洗石笋上覆盖的苔垢。
“这些新长出来的东西,原来是没有的。”毛国平是景区当地一名土家族员工,长期从事保洁工作,对洞中的各种细节非常熟悉。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20多年来,就一直以“清洗”来和钟乳石景观打交道,早就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春节假期来清洗石笋了。他也被同事们称为黄龙洞钟乳石的“美容师”。
“黄龙洞是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我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它。”毛国平身材削瘦,聊起自己坚持多年的这项工作,语气朴实而平和。每当忙碌的时候,水花和水雾环绕着他和林立的石笋。在洞中幻彩灯光映衬下,经过“洗礼”的钟乳石又重显本真的光泽。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国内外知名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龙年正月初一到初八的春节假期中,共有28万游客来到武陵源,其中3万游客走进黄龙洞。洞中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等自然奇观无不令人啧啧称奇。这些遗产美景“惊艳”亮相的背后,离不开守护者的默默奉献。
据毛国平介绍,在持续的游览开放和布展灯光等因素交织作用下,洞中的石柱、石笋和石花等钟乳石表面会集聚微生物和浆状物,也逐渐滋生苔藓,影响景观质量。所以,必须及时清理覆盖的微生物、氧化物和灰尘以呈现真实的自然环境。
清洗工作需要避开游客高峰,不影响景区日常工作。所以毛国平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要到傍晚来临方能开始。清洁低矮的钟乳石,用上两个小时就能完成;遇到高大的石笋,付出的精力则会翻倍。“万年雪松”景观高达17米,是黄龙洞龙宫中的精华。经过科考得出的结论是:这片状如雪松的钟乳石,需要近10万年的岁月才能变成今日的模样。即便借助长梯,毛国平还是难以触近“万年雪松”的顶端。他需要使用水枪,小心翼翼地调整好水压;冲洗时,带有洞中独有草腥气味的清洁水会倒流下来,往往顺着手臂流进衣衫,浸湿他的全身。
清洗会对世界遗产造成损害吗?“清洗不能使用化学剂,要用洞内自然水。很多工具都是我们自制的呢!”毛国平反复表示,清洗石笋是多年来和同事一起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在他看来,“美容”既是精细活,更是技术活,每次“美容”都是一次“战斗”。这些经验也得到了各地同行的借鉴。
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毛国平一天要步行约5万步。依照工作程序,他首先在巡查中要发现清洗目标,第二步要制定清洗方案,第三步要带上长刷、短刷、抹布、清水。“清洗钟乳石是目前保护溶洞景观最有效的措施,尽管又脏又累,但我愿意用心用力去做。”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毛国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保护遗产就是珍爱家园”的理念。
2024年1月,因保护遗产、爱岗敬业成绩突出,毛国平登上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精华景点“迷宫”正“轮休”
黄龙洞龙宫大厅内,有大小石笋1000多根,其中“定海神针”最为奇特,堪称镇洞之宝。石笋通体晶莹剔透,上下粗而中间细,高达19.2米。据专家测定,“定海神针”的形成经历了大约20万年,现在它仍在生长发育中。
“近年来,在对洞内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时,一直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对洞内钟乳石景观采取了系列保护措施。”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敏介绍,“在旅游旺季,我们会限定游客数量;洞中的游船都换用锂电池电瓶船;至今在洞内也不开通网络信号。”
此外,每天停止开放后,黄龙洞就被封闭起来以减少空气对流。景区管理部门还对溶洞山体和周边的植被进行涵养,增强黄龙洞洞顶土壤的保水和渗水能力。探访黄龙洞的游客,不难发现洞内灯光都严格使用冷光源,沿途随时能听到导游要求大家文明游览的温馨提醒,在主要景点,随时都可看到保安往返巡查的身影。
黄龙洞景区也对洞内部分景点实行“轮休”。目前,精华景点“迷宫”正处于休养生息的封闭状态,暂不对外开放。
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024年3月1日,经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开始正式施行。其中第三条规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应当加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内溶洞资源的保护。已经开放的溶洞,经营者应当保护好景观的自然风貌。禁止损毁、窃取钟乳石等洞穴沉积物,禁止在溶洞内烧香点烛或者从事其他污染破坏溶洞景观的行为。
“保护遗产,人人有责。立足洞内,发展洞外。”谢敏如是描述黄龙洞景区的经营思路,“没有保护的开放,是不会长久的。”景区的长效保护机制,保证了遗产地至今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她表示,今后将以《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为蓝本,进一步加强黄龙洞的遗产资源保护工作。
黄龙洞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希梦介绍,多年来,除了出台并多次修订《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还实施了3次移民大搬迁,共拆除32.75万平方米建筑物,景区的生态环境和遗产景观原真性得以全面恢复。
张希梦介绍,景区已经完成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试点项目。随着净化生态环境,严格管理遗产地水、空气质量以及污染防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荣获2022年度“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近年来,武陵源遗产地经历了“从开发转向保护,建设重点从景区转向城镇,开发重点从自然景观转向旅游文化产品”三项重要转变,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2023年度完成的《武陵源区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成果报告》显示,与2018年相比,整个景区陆生脊椎动物新增13科46种;整个景区维管植物新增15属74种,其中凌云重楼和长穗桑等为新发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到目前为止,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拥有一级保护动物8种,二级保护动物46种,重点保护植物40种。调查成果表明:武陵源区生物多样性等级为“中”。辖区内物种较丰富,特有属、种较多,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武陵源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保护遗产资源,永远都在路上。”张希梦认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承载对象,不仅包括独特的地质景观、地貌景观,还包含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但是,对世间罕见的张家界地貌的特征、分类、形成机理和过程的研究,目前尚不深入,保护工作也任重道远。张希梦介绍,2024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湘西北生物多样性项目,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样板工程,让武陵源这朵“地球生命之花”在世界遗产大家庭中更加耀眼灿烂。
延伸阅读
黄龙洞景区对外开放40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近3000万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多年来,又陆续获得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张家界地貌”命名地等称号。
链 接
黄龙洞是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精华景区。
黄龙洞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穴,1983年被发现,198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因洞内拥有高阔的洞天、幽深的暗河、悬空的瀑布、密集的石笋等丰富而奇特的景观,而被誉为“地下明珠”“世界溶洞奇观”。
1992年,包括黄龙洞在内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