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外媒看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治理土地盐碱化取得显著成效(专家解读)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胡树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4月01日   第 10 版)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大力治理河畔低洼盐碱地后,立体综合利用土地,推广“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即通过光伏板实现清洁绿色发电,又在光伏板下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实现了光伏发电和农业种植的有效互补,让土地“一地多产”。图为梁水镇国兴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驾驶拖拉机耕地。
  张振祥摄(人民视觉)

  据俄罗斯自由媒体报道,在中国农科院土壤学专家李玉义的带领下,一些研究人员开始从事“科学点金术”——将盐碱地变成肥沃的农田。这一新技术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1/3以上。报道称,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全球有8.33亿公顷土地盐碱化,占地球陆地面积的近9%。中国盐碱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目前,中国有40多种处理盐碱地的方法或技术,同时,中国育种者已经培育出耐盐碱的作物品种。中国还准备帮助其他国家引进新的农业技术,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盐碱地指含有盐碱成分的土壤,即含盐量超过0.3%的土壤,或酸碱度PH值大于8.5的土壤,其中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盐碱地普遍存在因土壤结构差导致的水分下渗速率慢、脱盐效率低、治理周期长、易反复等系列挑战。

  在中国,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盐碱地可大致分为五大类型区,分别是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西北内陆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河中上游盐碱区和黄淮海平原盐碱区。

  东北松嫩平原地区是碱性土壤,土壤中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的成分较高。碱性土壤颗粒较大,因此在治理时比较困难,最初通过种植水稻的方法逐步改良。在山东东营等滨海地区,受海水倒灌的影响,土壤盐性较多,主要是含氯化钠和氯化镁等元素的盐碱地。此类盐碱地的治理手段是控制地下水位,在水位得到控制后再进行土壤改良。在甘肃、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由于当地的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大,白天气温高,水分被蒸发而硫酸钠和氯化钠等盐分元素停留在地表,形成盐碱地。这种盐碱地适合用滴灌的改良方式治理。在黄河中上游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黄河水泛滥也导致了土地盐碱化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盐碱地治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著名土壤专家陈恩凤提出种植水稻和洗盐的方法,改良盐碱地土质;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院士和辛德惠院士在黄淮海平原提出了挖沟排碱技术,并创立了盐碱地治理的黄淮海模式,将大量盐碱地改造成良田;近些年,以暗管排盐等技术为代表的新方案在土地盐碱化治理中占据主流,比如李金生院士培育出了耐盐性小麦品种和研究出一些改善土壤结构的技术。

  针对不同地区盐碱地呈现的不同特点,中国对症下药。在上述几大类型的盐碱地中,比较难治理的是东北地区的碱性土壤。由于土壤不透气、不透水,传统的洗盐方式并不适用,反而会导致土壤越洗越黏稠。针对这种情况,我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的盐碱地治理系统工程技术模式,通过研发改良剂和创新洗盐方式,重塑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孔隙度,脱盐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针对西北地区土质疏松的沙性盐碱化土壤,我们采取滴灌方式,进行水肥一体化改良,研制出水溶性改良剂,一边滴灌、一边施肥、一边改土,使得玉米和小麦增产60%。这些技术有效解决了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让贫瘠的土地重新变得富饶。

  治理盐碱地需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把土壤改良成透水、透气的结构,还要培育抗性种子,丰富土壤微生物种类。土壤的改良和种子的抗性改良是有机一体,要以土适地,以地适种。目前,中国已培育出抗性小麦、玉米、大豆,也研发出适合在东北地区种植的耐碱水稻,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未来,中国继续创新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的同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意盐碱地治理中的节水问题,要以水定地;其次要保证技术的稳定,确保技术改造后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再次要注重改良过程的可持续性,根据周围情况确保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降低技术的成本,确保成本可控,将技术开发的投入与产出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中国不仅致力于研发自身的盐碱地治理技术,还积极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在盐碱地治理开发和节水灌溉等领域的合作。在中亚地区,中国提供的滴灌和改良土壤结构等先进技术受到欢迎。中亚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在气候和土壤条件上存在较大相似性。滴灌技术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所以此类技术更容易被受众国采纳。中国将自己治理盐碱地的理念、技术原理、技术模式以及一系列成功案例介绍给其他国家,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球盐碱地问题,也能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王  聪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