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2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守护“明珠”(平行病历)

李 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2月06日   第 10 版)

  翻开肿瘤科的登记名册,一页页一行行是我们熟悉的患者。这些名字代表着一个又一个真实丰满的人。这些人就像一颗一颗明珠,因为疾病蒙了尘埃,失了光芒。刘女士便是众多明珠中的一颗。我见证了她在面对晚期鼻咽癌困境时的坚强以及家庭对于她的支持与鼓励。

  那年,刘女士38岁,因为反复鼻腔出血、头痛,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才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发现鼻咽癌及可疑肝转移。这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让她和家人无法接受,辗转来到北京,就诊于我们医院。

  诊断明确的那天,我向她坦言疾病分期较晚时,刘女士几近崩溃,心情平复之后,红着眼眶询问我治疗方案。

  “您知道被诊断为鼻咽癌肝转移后我心里那种滋味吗?”她说,“孩子都还小,老大今年刚上高三,我实在不忍心告诉他们妈妈生病了,还是这种病……”

  疾病和心理的巨大负担使她在治疗初期情绪低落。因为疾病晚期以及担心“人财两空”的想法,她不按时吃药,不跟护士交流,甚至计划中止化疗,买票回家。

  我们理解刘女士对病情发展的恐惧和对治疗的不了解。每天,我站在她的病床边上,跟她聊天,从孩子的成长,聊到上一次旅游……在这些闲聊中,我见缝插针为她传递药物的作用机制、肿瘤被药物攻击的表现、副反应出现的原因,还有既往那些成功的病例。

  慢慢地,刘女士的话多了起来,不再拒绝治疗,甚至开始期待下一次检查。她说,她想到孩子们需要她的陪伴和支持,无论治疗过程有多艰难,她都愿意尽一切努力多多陪伴孩子。“我们对这病什么也不懂,就都托付给你了,李大夫!”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让我深感敬佩,她的转变令我备感温暖和鼓舞。作为医生,我一直坚信,在艰难治疗中的心理支持和积极态度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6周期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刘女士的爱人始终陪伴在她的身边。白天,他为她送一日三餐;晚上,他就在病房外面的长椅和衣而卧。我和我的上级医师、护士姐妹同样一直在她身边,为她提供关怀和治疗。尽管疲倦和恶心伴随而来,尽管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我每天走进病房的时候,看到的仍然是她大大的笑脸。

  复查的日子到了,病灶较前明显缩小,看到影像片子那一刻,我的心里分不清是开心,还是激动。我们关注她的身体状况,鼓励她分享她的情感与生活。我们坚信,除了医疗技术,人文关怀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仅是医护,更是她的战友和支持者、聆听者。她很乐于和我分享孩子们的学习进展,详细讲述孩子们的成绩和进步,这是她勇敢与肿瘤抗争的动力。我听着她的分享,感受到她眼中闪烁的坚毅和对孩子们的深深牵挂。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我们与放疗科沟通后建议刘女士后续进行局部放疗配合免疫治疗。刘女士一共做了33次局部放疗。刚开始放疗两周后,刘女士的颈部出现了放疗的皮肤反应,色素沉着伴有破溃、疼痛,吃饭也受到了影响。她再一次感到沮丧和绝望,向我表达出对治疗的恐惧,担心自己无法坚持。我向她解释,皮肤反应是治疗的正常反应,给她鼓励,并积极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减轻她的不适。她也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主动了解更多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知识,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皮肤反应得到了缓解,食欲和体重也开始逐渐恢复。

  虽然刘女士在治疗中经历了身心的挣扎,承受着痛苦和疲倦。然而,每当她看到孩子们在学业和成长中取得的进步时,她的内心充满了骄傲和喜悦,这也使得她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感到更加坚定。

  放疗结束后,刘女士兴奋地告诉我,她要回老家了,因为孩子马上要高考了,她要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重要的时刻。讲述时,她眼睛里面闪耀出光彩。在这一瞬间我仿佛看到,在家庭、治疗团队和她自己的坚持中,那层尘埃被慢慢拭去。可能病痛仍在,前路茫茫,但爱与呵护,让她的明珠重新焕发出光芒。

  作为医生,我时刻与刘女士紧密相连,难忘她感激和托付生命的眼神,那是对医者的无限信任和支持,我很荣幸能够为她提供专业的医疗照顾和情感支持。她的决心和母爱不仅为她自己注入了力量,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为每一位患者带去希望和温暖。

  当我再次翻开肿瘤科的登记名册,读着这些熟悉的患者名字,他们是真实且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每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真正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我发现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情感纽带,而他们的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些患者,用我们的关心和守护,为他们的恢复之路添上一抹温暖的色彩。

  (作者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