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赵晓霞)国家文物局日前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20年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围绕浙江余杭良渚、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29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项目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阶段。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认识相比,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
其中,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年至4300年前后,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年至3800年前后,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据了解,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多学科协同研究不断推向深入。针对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的白灰地面开展了测年方法研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的协同研究显示,距今7000年以来生业经济反映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手工业方面的研究发现,大约在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技术发生了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