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张弛曾留法12年,28岁时回到家乡甘肃兰州创业。如今,张弛是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
目前,该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社区食堂、便民家政、社区团购、爱心公益等服务。其中,社区食堂在当地广受好评,也吸引了一些周边上班族前来吃饭,“老中青”三代组成了“饭搭子”。
“老中青”组成“饭搭子”
番茄炒蛋、土豆炖鸡肉、酸菜烩粉条、紫菜蛋花汤……临近11时,厨师依次将菜品放置于热水层保温,等待第一波老年就餐者。11时至12时,老年就餐者居多;12时至13时是上班族就餐时间,饭菜会稍硬一些。
74岁的幺贵生是吴家园社区的居民,每天都会来社区食堂吃饭。“上午来做运动,打太极和八段锦;午饭后回家休息,下午再来参加活动,生活很有规律。”幺贵生说。
吴家园社区党委书记黄懂强说,该社区人口稠密,独居老年人不少。开设这样一家社区食堂,不仅方便老年人用餐,也让他们相互交流沟通有了固定场所。不仅如此,这里的饭菜还“香飘”到了其他社区。吴家园西街社区73岁的张文明是一名独居老人,经朋友介绍,他每天坐公交车来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吃饭,再打包一份饭菜当晚餐吃。
12时15分左右,上班族陆续到来,社区食堂又热闹起来……
“以前我们常在公司附近的餐馆吃午饭,或者点外卖,没有固定的就餐时间和场所,社区食堂对我们来说非常方便。”在附近上班的乔占萍说。
社区食堂日渐升温,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周亚平看来,社区食堂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解决社区里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尤其对独居、孤寡、高龄等老人而言非常重要。社区食堂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营养的就餐选择,且饭菜价格实惠,能减少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社区食堂还搭建了社交平台,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
“暖胃”也要“暖心”
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自此,社区食堂再迎建设热潮,不少创新举措和服务功能的延展,吸引了更多“食客”。
据了解,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从今年9月开始运营,根据就餐实际情况确定为两餐制,兼顾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口味。每日菜品不同,加上补助和优惠,每餐的最低价格为8.5元人民币。
“社区食堂并不只限于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毕竟,谁都会有老去的那天,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填补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空白。”张弛说,民以食为天,用“吃饭”这个切入点同老年人打交道,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张弛介绍,养老服务中心还会安排一些强身健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供老年人选择。午饭后,一些老年人会来打牌、下棋,还有人自发组织起了乐队、合唱队、舞蹈队。
“‘一老一小’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关注对象。周末,一些老年人会兼顾照看孙辈,我们会将老人和孩子都接过来。一家人全都过来社区食堂吃饭的情况也有。”张弛说。
“堂食+配餐”相结合
目前,中国多地建设的社区食堂正实现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食堂被植入图书馆、“四点半课堂”等多元功能,有的还可以举办烘焙、膳食等培训讲座。
周亚平认为,对于有条件、有需求的社区而言,不妨多做“食堂+”的尝试,引入新业态,让传统食堂成为新的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同时,实现“堂食+配餐”相结合,提高服务精准性。
“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谈及社区食堂的未来发展,周亚平建议,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还需兼顾共享性,挖掘上班族、单身青年、有孩子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引入其他业态搭配,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同时,社区食堂不仅要落地城市社区,也要逐步走向广大农村地区。
(来源:中新网)